2020.3.1 佳豫
《举直错诸枉VS举枉错诸直》(解读论语第15天)
(为政第二)
经典原文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明道的过程,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闻”。
那《中庸》就是在这个明道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和谐共生,也就是我们说的“思”。
在《周易》中最耳熟能详的两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是指要往上,纵向提升自己的维度。地势坤则是横向拓宽包容度、载体。只有当高度和宽度之间产生的厚度和谐发展,才会出现美好。
那么《学、庸、论语》,《论语》排在最后学,也就是说,《论语》是用来让我们去践行的,都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那这半部是指哪半部呢?!
其实是指后半部,上半部《论语》只是起到一个唤醒生命,让智慧觉醒的过程。下半部才是治国的重点所在。
哀公问孔子:“这个国家应该怎么治理,百姓才能服我呢?”
那孔子就说,只有当人才,选准、用好了,才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和事业的成功。反之则会加速国家、民族的消亡和事业的衰败。
关于哀公问的这段,在《颜渊第十二》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对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也就是说,当把混在一起的好的人、事、物都拣选出来后,不好的自然就呈现出来了。这里可以用拣选水果为例,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事无绝对,我曾经有谈到过,如果通过改变环境,那就又另当别论,此处不再赘述。
所以,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让别人信服的不是自己本身,而且处理问题的能力。
经典原文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孔子:“我去教导百姓,让他们学会敬,学会忠,这样子治国怎么样?”
那孔子就说:“你不用去宣导他们该怎么做,假如你能够做到自己庄严,别人自然会敬你;你能够做到孝慈,别人慢慢的也能做到忠诚。
把好的榜样要列出来,(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企事业打榜),那做的不好的,不会做的,要去教他们,不能够不教还去怨,去骂,去罚。”
之前有说到:“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自己都做不到稳重,还希望别人来尊敬,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管自己做到就好,敬不敬那是别人的事情。别人不会就耐心的去教一下,这样他人也会改过来,同样也会做到。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虽然他已经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了,可因为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一直气的睡不着。一想到这件事情就让自己觉得很危险,很丢脸,很麻烦……自己很想睡觉,可思维却一刻也不放过自己,一再觉得那件事或者某个人对不起自己。
其实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诠释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境由心转。
孔子跟鲁哀公说的话和跟季康子说的话,都透射出一个真理就是“反求诸己”。
所以凡事要在自己的内心下功夫,在自己的行为处事方面下功夫,而不要老是想着别人如何如何。
经典原文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夫子,你为什么不去做官,不去从政呢?”
孔子就说,“孝是天底下最大的德行,对兄弟要能友爱。”
历代的圣贤都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所以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天下就能太平。
孔子又说到,“为政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行于孝悌,现在我通过教育让别人能够行于孝悌,不也是为政吗?”
我们都说,为人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引导人提升自己的维度,授业仅仅只是灌输知识,那知识是抓不住的,只有先提升自己的维度,再和授的知识相结合,才能解惑。
孔子这句话说出了为政的核心,就是让人明白孝悌之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使天下太平,人心安宁。而并不是通过为政去展现自己所谓的才华,积累财富。
我们做着让天下太平,让人心安宁的事情,就是在为政,不是说非得某得一官半职,做上一个什么位置,才是为政。
经典原文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之哉?”
——孔子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能做什么事情。
輗和軏是指车轱辘,在这里把信用比喻成车轮和轮胎,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就跟车子没有轮胎一样,寸步难行。
所以人要守诺如山。不管自己处于哪行哪业,都要把信和诺扎扎实实做出来,因为它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经典原文5: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在这里,我们先顺一下中国历史的治国脉络。
人类刚开始是神治,到了尧舜时期就是人神共治,到了周朝就开始了人神分治,也就是说神管神的地盘,人管人的地盘。
当初在春秋时候,周礼是遵循天道的,可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大家都用法术开始获利,礼乐就崩坏了。
这里的世指皇帝,一个皇帝叫一世。子张问:“如果让我们去预算十世之后的事情,能预算到吗?”
孔子说:殷朝是从夏朝传过来的,去掉了哪些,留下了哪些,我们是能够考量的。
周朝是从殷朝沿袭过来的,去掉了哪些,留下了哪些,我们也是能够知道的。
假如有哪一个朝代在周朝之后延续了,我们也是能够依此类推知道去掉了哪些,留下了哪些。
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唐、宋、元、明、清过去了,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损益,到我们这个朝代也是一样的。
朝代的变迁只是一种形式,唯有人心的变化、世界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才是核心。这个世界是不是适合让人走向仁、义、礼、智、信,才是最关键的。
(过去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人合一的,因为欲望,各种贪嗔痴慢疑的出现,使我们朴散为五,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里要是延伸出去内容太多了,不再赘述。)
经典原文6: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谄,巴结别人。不是你的祖先,你去祭祀,这叫做谄,也可以说别有用心。
看见正确的事情,合乎道德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所以人不能谄,而要有勇。
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和自己的修身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自己的修身,重视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去谄媚,不要用枉去错诸直,而要坚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