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发过一条朋友圈——“谈意义本来就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后来读《局外人》,觉得好像抓到点什么。
整本书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不能说完完全全但也是体会到了个体感情的强烈。默尔索一直游离在大众准则之外,他喜欢跟那个女人做爱,他渴望她的肉体,可是他几乎没有产生过要和她结婚的想法。他常常注视热闹的街道,消磨时间。很多“朋友”跟他诉苦,默尔索也几乎没有发表过明确的观点,他不说对错。默尔索从头到尾几乎用消极的方式对抗这个世界。
默尔索最后死了,死于众人的义愤填膺。我想用“义愤填膺”是因为默尔索被认为行“不义”之事,他在母亲葬礼第二天就与漂亮姑娘寻欢作乐,并预谋杀人,实为万恶不赦。
问题来了——“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也可以扩展为“什么是这个社会不成文的道德准则?”也许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便列举可以打我)以上列举有很多传统性的东西在里面,就说爱国吧,远到屈原。人类社会很喜欢贴标签啊,从古贴到今。“面对母亲尸体,喝了牛奶咖啡,还抽了烟,这个人太冷漠了,这个人没有人性吧!”(摊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又为什么会对或者错?经不起推敲啊这种问题,想到最后人们只能有两个选择,肉体自杀和哲学自杀。我没办法肉体自杀所以我不想了,我选择回避,我选择哲学自杀。
但是,【“你”的意义不等于“我”的意义,“社会”的意义也不等于“我”的意义。】观点是再明确不过的。本来加缪强调的是虽然这个社会很垃圾,但是你不能垃圾,你得有自我,你得好好活着,现在仍然很对。
但是,自我的极端化,就很可怕了。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关于“大家都变得很浮躁呀很功利呀人跟人的距离变大了呀”的吐槽,前人之述备矣,我就想再多嘴一句,这个社会现在“包容性”太强了。多元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个人面临的选择太多了,我喜欢彼,而你喜欢此,我选择a而你选择b,一个选择的不同,好了,“我们两个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简直是一招定生死。没有归属感,没人理解我,怪谁?这样的选择上升到宗教问题也是完全没问题的,恐怖主义和宗教冲突可以说没有大众的道德感了。“我杀人,我不管你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不管你的法律是什么,我的世界观里我就是对的,你不能审判我。”所以萨特的“承担责任”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加缪的故事虽然荒诞可又暗含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不是对于自身而是对于世界而言的。
比如《局外人》中这一段:
“庭审结束。我走出法庭上囚车的片刻时间,又领略了夏天暮晚的气息和色彩。在这流动监狱的幽暗中,我恍若从疲惫的深渊,一一听出我所喜爱的城市在我偶尔开心的时刻所有熟悉的声响。报贩在已经放松的气氛中的叫卖声,街心花园最后一阵鸟鸣,兜售三明治的小贩的吆喝声,有轨电车在高坡街道拐弯时发出的呻吟,夜幕降临港口之前天空的喧闹,所有这些声响,为我重新构成一条盲道,是我入狱前所熟识的路线。”
此刻,加缪笔下,默尔索心中,是充满对人间烟火的眷恋的。
活着有意义吗?没有。可是加缪要我们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