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同事讨论起家庭这个话题,他坦言自己恐惧家庭,恐惧婚姻,他害怕回家面对对城市生活没有概念,只会一直劝他放弃大城市的拼搏回家生活的父母。
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农村做农活,他却很争气的考了出来,毕业后留在了北京。
他是个很努力,对未来充满理想的人。他在工作上披荆斩棘,探索自我的热情一如那个大学里抱着吉他摔着长发唱摇滚的自己。
但往往与家庭存在断层的也是这样的人,自己在向往的生活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也遇到越多艰难,但凭借一腔热情还是选择去尝试,去开发更多未知的自己,然后不理解你为何这么折腾自己的家人只会在背后默默心疼,心里暗自思量你折腾到啥时候才是个头,每次谈话必会劝你回家在小县城里安稳度日,语气里总带着一丝灰心,失望和绝望的容忍。
在他们看来还能让儿子继续这样试下去是一种包容。
我朋友说他不想回家,不敢给家里打电话。我能理解,他害怕的是那种密不透风的压抑,以及面对父母绝望的表情时深深的自责感。
这不是个例,在河北,河南,山东一些不够发达,不够开化的小县城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你与这个小城市的格格不入成为了被谴责的理由,逃离体制就是错。
他跟父母的原生家庭里,因为思想的断层有些那么多无法交流的地方,这种家庭模式让他疲惫。他不知如何处理和父母这种每日讨论无关痛痒,触及深层话题必有矛盾的现状。他甚至恐惧,以后的婚姻里依旧会是这个模式。他选择逃避。
我理解他,也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我实在不忍看着他一天天讲着很逗比的话,开很夸张的玩笑,但他就是笑不到眼底。他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现在独立担任部门负责人,每天小心应付职场不怀好意的人,却所有委屈都没人能倾诉。他的生活只有疲惫跟故作坚强,却没有一段能让他放松下来的亲密关系。
这个功能本能由家庭来承担的,但他怕说出来又是听到一顿劝说和我儿子怎么办的哭哭啼啼。我都替他感到很累。
但让我真正替他累的是,他都没有反抗的决心,无法勇敢向每一次无意义的例行公事的指责说出“我没错”这三个字。
朋友总在我建议他做心理咨询时拒绝我的好意,他跟我强调他不是抑郁症。但我想说的是,咨询不是为了解决抑郁,咨询是一场探讨,一次观察,一种用他人视角来窥视自己内心的探索之路。
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我们以更客观,更全面,更勇敢的状态去揭开那些我们曾经害怕,被压抑在潜意识的想法。让我们知道思想和体会不分对错。那些我们想要去向父母据理力争,去大声喊出来“这不是我的错”的心情是没有错的。
我们学习心理咨询师的高阶思维,来去解决生活中因为不合理的愧疚,因为礼制教条带来的潜意识的自我惩罚,从而能够认清自己的内心,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
朋友总是跟我讲,心理咨询师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咨询师也不能去帮他扭转他的父母的观念。但我想告诉他,痛苦从来不来自于别人,而且来自于你看事情的态度。
你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但你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于是你委屈,所以痛苦。
而在痛苦中,我们要学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低阶思维,唯有学习,用高阶思维来指导生活才能跳出牢笼,不做一个井底之蛙,不在生活中自怨自艾。
很多生活之苦恼,不来源于实际问题。来源于内心。而一切让事情好起来的方法都是通过学习。
我鼓励所有正处于困惑中的人去学习心理学,去正视自己。心理咨询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这只是在坦诚的向别人表明。“嗨,我的心出了问题,你能帮我看清楚我的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