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级开始第一次读大部头小说,从最初的演义传奇公案小说,到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对武侠一直有种特别的情怀。
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如此吧。读过几天书的人可能对此更矫情一些,都说“千古文人侠客梦”,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这种心理真的害人不浅,现在看来是要不得的。
我一直想写武侠小说,可是奈何水平有限,缺乏想象力,实在是很难突破前人们的模式,又有些不屑于已有的套路,所以一次次放弃,一次次为自己的放弃开脱。
总认为成熟时再动笔是很多人的习惯,总想一次写出经久流传佳作,真的是很难。
就连金庸的作品都是多次修订后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和品质,如果再回头看他最初的作品,真的与现在相距甚远,可以说跟很多普通的武侠小说没什么区别。
金庸也曾在新修订的作品后记中多次提到修改的问题,很多作品修改幅度很大,甚至与原来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
《书剑恩仇录》最初在报上连载,后来出版单行本,现在修改校订后重印,几乎每一句句子都曾改过。第三版又再作修改。
《碧血剑》是我的第二部小说,作于一九五六年。以前曾作过两次颇大修改,增加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这一次修订,改动及增删的地方仍很多。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初版与目前的三版,简直是面目全非。
其实相比较后期修改的作品,我更喜欢读作者们最初的作品,尤其是刚开始写的作品,因为这对于新手写作很有帮助。
每个作者最初的作品多少都会有自己的经历,或者听过看过的事物的影子。会有模仿,会有不成熟的地方。虽然初期的作品未必会比后期的作品有高度,会不成熟,但是你会看到一个人写作道路上的成长过程。
后来在修改时,作者也反思了自己最初写作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良习惯,从模仿到不断创新突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书剑恩仇录》是我平生所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既欠经验,又乏修养,行文与情节中模仿前人之作颇多,现在将这些模仿性的段落都删除或改写了,但初作与幼稚的痕迹仍不可免,至少,那是独立的创作。
金庸初期的两部作品就是根据自己听来的故事改编的。
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了的。小时候做童子军,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边露营,半夜里瞧着滚滚怒潮汹涌而来。因此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
至于《连城诀》更是因为听了家里一位残疾长工的经历而改编的。
儿童时候,我浙江海宁袁花镇老家有个长工,名叫和生。他是残废的,是个驼子,然而只驼了右边的一半,形相特别显得古怪。……这件事一直藏在我心里。《连城诀》是在这件真事上发展出来的,纪念在我幼小时对我很亲切的一个老人。和生到底姓什么,我始终不知道,和生也不是他的真名。他当然不会武功。我只记得他常常一两天不说一句话。
能把一个故事写成一部好小说,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金庸听了两个故事就写成了两部武侠小说,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每当想到这些我心里除了五体投地的膜拜就是摇头傻笑,真的是高山仰止,望洋兴叹,望尘莫及啊,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我也有听来的故事,可惜我的故事为什么就只停留在狭隘狭义的故事表面呢,每次一想到这我就深深的自责,懊恼不已,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和捷径,金庸最初的这两部小说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吧。
我想我离我的第一篇武侠小说还差脑洞大开吧,然后就是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