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敲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想到了冰心写的《太太的客厅》,忍不住先笑上一会儿。我家的书房跟太太的客厅可不一样,书房这种领地属性很强的地方,我们一般是不欢迎别人进来的。
我很小的时候,住在妈妈单位的宿舍里,房子很小,大概是没有书房的,反正那会儿跟我也没多大关系。后来,我们搬进了自家建的房子,两间朝阳的房间,小的给我做了卧室,大的就是书房了。老爹说书房要能晒到阳光,书才不会发霉长虫。
在我小的时候,书房还是我老爹的领地,找木匠打的书架,摆满了他的书。虽然琳琅满目,任我挑选,但毕竟是老爹的藏书,带有很明显的个人喜好,对我来说属于有限的自由。好在那会儿根基尚浅、见识有限,随便翻开一本书就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当时够得着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名家笔下的中国系列,让我足不出户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祖国,现在这么爱到处跑,就是想看看是不是跟我当初看到的一样呀?最底下的一层都是《小说月刊》,从八几年一直到两千年的,默默地就那么看了城市、农村,人生百态。也有专门给我订的杂志,《小小说》、《科幻世界》之类的,但这些是没资格放书架的,都躺在各种各样的纸盒子里,在书房里显得很没地位。像人人都有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学生优秀范文》之类的连书房都进不了,老爹很小气的从来没买过一本给我。所以,从小到写文章都不懂套路,让我还不至于厌烦写作这件事。
读中学以后,父母开始按月给我零花钱,这让我具备了攻占书房领地的物质基础。除了吃,攒下来的钱全用来买书了。而且看透了老爹把他想让我看的书放在我顺手的位置的套路,开始全面反击,老爹爱古典文学,我偏买现代的,老爹爱鲁迅朱自清,我偏要读林语堂张恨水,老爹爱冰心的恬淡,我偏学张爱玲凉薄,老爹让我背四书,我整天捧着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我为了能辩过老爹,秉着知己知彼的原则看了诗经、读了冰心、背了论语,老爹也陪我一起重温了经典。每当我和老爹在书房唇枪舌战,妈妈跑过来责怪我俩为了一本书闹的天翻地覆的时候,我和老爹都会很默契地丢下一句,你不懂…后来,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我和老爹的交谈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愉快,领地之争以我们换了一个新的、大的书柜告终。
再后来,我离家读书又回来,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我和老爹各自在不同的电子阅读器里流连,很少再到书房里读书聊天。但书房在那儿,就觉得灵魂有了归处。真不敢想象倘若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书房,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也能有现在这样的工作,赚钱更多或者更少,谁知道呢?但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坦然地享受平凡的幸福,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热爱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和生活,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无悔于每一次选择和被选择。
在曾经的书房抢夺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很认真的想过要给我的书房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就像蒲松龄的聊斋,刘禹锡的陋室,我的书房也得有个名字,我也得有个号吧?当时还真琢磨了一下,草拟了好几个名字来的,现下能想起来的只有一个净心斋,鄙人就号净心居士。也不记得后来又为什么把这个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现在让我说,就叫我家的书房,多好。肉体与灵魂都有归宿,这才是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