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传统车企正纷纷布局出行服务领域
2.为什么传统车企都说要做出行服务商?
3.传统车企做出行服务面对的挑战
传统车企正纷纷布局出行服务领域
福特、丰田、大众等老牌汽车企业都开始在出行业务上有所布局。
2015年吉利旗下的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成立,如今已经获得19座城市的许可证。
2018年5月,上汽成立了网约车部门。
2018年7月,一汽、东风、长安宣布合资成立出行服务公司。
广汽集团2018年开始扩大旗下汽车服务公司运营范围;并主动和移动出行公司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包括双方联合设计、联合开发共享出行车辆。
汽车制造商正逐渐从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转变为移动服务出行商,而竞合有可能是未来的常态。
为什么传统车企都说要做出行服务商?
1.消费者对购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汽车是社会身份的象征比例在下降
消费者越来越将汽车作为出行交通工具,而非身份象征。
2.消费者使用新兴出行方式比例在加大
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称,到2020年,在中国销售用于按需出行(即网约车或分时租赁)及出租车服务的汽车数量占到全球的60%,约为56万辆。而且出租车在出行领域的重要性将逐步减弱,2020年预计出行模式中有82%的市场份额为按需出行,这个数字到2025年将上升至97%。
对比2014年和2017年消费者出行方式使用情况:
3.伴随着消费者出行方式的改变,汽车产业链利率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汽车制造厂的商业模式侧重于设计、制造和销售汽车。而如今在新形势下则必须与服务提供商以及价值链的其他参与者合作,来补偿不断放缓的汽车销售增长。
例如,通过与软件公司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合作,能够获取大量消费者数据,了解更详尽的消费者画像和出行场景、行为。鉴于此,他们需要建立联盟,以提供基于消费者地理位置的精准营销以及其他创新服务或产品,拓展自身在出行生态圈内的角色,最终提升收入和利润。
汽车业的未来是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传统汽车制造商为了生存和转型发展,进入出行领域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传统车企做出行服务面对的挑战
1.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约车公司--更了解用户
(1)滴滴--基于数据的运营能力
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出行市场,除了滴滴,只剩下易到用车、神州出行、嘀嗒拼车、曹操专车与首汽约车等几个较小规模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市场份额一家独大。
滴滴的核心优势是基于数据的运营能力。它已经在行车路线积累了大量数据。拥有根据这些数据快速做出运营决策的能力:在线上派单、拼车运营效率、密度等方面,如何预测需求并及时做出调整,提高接单成功率等。
一家出行企业,若不能覆盖所有用户,形成一张强有力的需求网络、大数据和优秀的调度算法,是难以对抗现阶段的滴滴的。
在网约车新政之后,滴滴在汽车资产管理、汽车金融服务、维保服务、充电网络建设、加油业务上都加大投入,正在形成汽车综合平台。
滴滴出行已与北上广深杭等十余个城市的近50家出租车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这些出租车企业将引入滴滴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算法、平台大数据和运营管理思路。滴滴将在“智能派单”、流量融合等方面展开探索。广汽旗下的丽新出行服务业务就和滴滴建立了这样的合作。
(2)新杀入者美团--获客成本低、有消费场景
滴滴的垄断,也造成了定价的优势,低补贴加高抽成让司机怨声载道.近日美团宣布进入打车领域。美团的优势在于:
首先,获客成本低。根据美团内部数据显示,2.5亿日活跃用户中,30%有出行需求。
其次,有消费场景。用户团购完,打车到店消费,是一条非常自然通顺的路径。
而预约打车这个市场已被滴滴、优步、快的的补贴战后完成了消费者教育。
美团王兴说,现在只有11个APP能稳定在留在消费者手机上。 那么面对众多的出行方式、软件,如果没有好的数据管理、运营能力,仅通过低价吸引客户,也很难留住用户。
2.脱颖而出的新势力造车者--后发之力
从三四年前,国内一批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背景团队和资源组合涌现。行业正处于乱战,少部分优秀的企业有机会依靠技术和资本的驱动,脱颖而出。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说“未来一定是基于大量数据和智能竞争,要处理好几个博弈。一个是跟竞争对手,一个跟车主,一个跟终端用户,如何通过博弈可以使自己处在最有利的地位。”
3.传统车企需要做好内外部的准备
在电动车发生颠覆性变革之际,传统车企面临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麦肯锡提出给这些车企的外、内部准备程度的建议(如下)。
内部准备包括:增强制造能力、规划电动车零部件采购战略、增强研发能力和电气化工程方面的实力 、研究市场的方法等。
外部准备包括:了解新兴消费者的偏好、明确产品要求、推出新的电动车商业模式、改变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
“我们汽车厂商如何从长远角度引领这些颠覆性革新,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戴姆勒CEO蔡澈(Zetsche)自问自答到“答案是要从思维与行动上都做出改变。”
参考:
1.贝恩《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其他出行方式将面临何种变局?》
2.亿欧智库《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变革汽车出行》
3.罗兰贝格《“汽车即服务”将带来哪些中期机遇?》
4.麦肯锡《洞悉电动车-汽车制造商如何盈利》
5.华兴资本《硝烟背后,大出行领域的真问题和破局之道》
6.艾瑞《2018年中国高端出行行业案例研究报告》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