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情(外一篇)
《东风文学》(第一卷2015)
□罗启华
作者简介
罗启华1956年生人。本人自识字起就在新华书店长大。这种环境让我产生了对书和书中文字的兴趣,至今这种兴趣未减。在我眼里书犹如房屋,是文字栖息的地方,文字是屋的主人。识字容易用字难,把文字编排好更难,对于我这个以医疗卫生为职业的人而言,岂不是难上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今天,我总算把一些文字请进了由我专门设计的屋内,还给每间房起了名,房间名是《人生哲理》《历练》《华之韵》等等。
2006年1月5日,我作为一名东风公司的“老员工”随着卫生处移交十堰市协议的签订,从此我的“东风人”的身份改变了,单位的牌匾-下子变成了“十堰市卫生局东风分局”。光阴冉冉,转眼移交到十堰市快-年了,但是那浓浓的东风情始终萦绕在我心中。说不尽、道不完的东风情,促使我把这份情感抒发出来。虽然笔拙,但东风情是真挚的、是灼热的。
力量的吸引
1979年底我完成了医学院校的学习,即将毕业。当时我本来已是分配到武汉市一家省内最大的防疫机构(我这一届就一个班,而且就一个武汉名额) ,有些同学获悉这个消息后为我感到高兴,纷纷要我请客,请客的要求也不高,哪怕几根黄瓜下酒都可以。但是有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让我去找学校领导和当时主管毕业分配的领导,强烈要求放弃那个人人向往的大城市,把我改派到二汽,经过我反复争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1979年上半年的毕业实习,我是在张湾医院度过的。这是我人生中受益最大的时期之一。在这里我学到了许许多多东西,这些包括医学临床、卫生管理的技能和知识。特别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戴宗晴主任那精湛的医技、朴实的作风、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外科实习时期,戴主任对我们这帮实习的毛小子即严格又热情,查房时经常常把我们问得目瞪口呆,十分难堪,却受益匪浅。他经常在发问后,又深入浅出地耐心进行讲解。那时我们都感到戴主任的医学知识渊博,医术真是神了。记得有一位胃切除的病人术后四小时,腹内疼痛难忍,管床医生来了、护士来了,大家都猜测、判断可能是吻合口渗血所致。这时戴主任来了,他详细询问了病人腹痛的性质,腹痛出现时间、有无引起其他部位疼痛、有无恶心等。 随后他又仔细进行物理检查,当即认为“这病人出现了肠扭结”,果断吩附立即送手术室手术。乘着手术准备的二十分钟的空隙时间,戴主任向大家分析了病人肠扭结出现的原因,可能扭结的方向、部位等。虽然他没有参加这位胃切除病人的手术,但后来的手术证明戴主任的判断十分正确,他的描述简直像一个实况录像,使所有的医生心服口服。
当时实习医生能够参加手术是一个莫大的荣幸,因此总是向往到手术室当个帮手。那时我年轻精力充沛,在外科实习时总是常常呆到深夜,一边看书一边在等外科遇到的急诊。每个夜晚几乎都能见到戴主任到病房查房。他问问这个摸摸这个病人,检查检查那个病人。对病人总是和蔼慈祥,满怀亲切地询问病情和身体状况,经常亲手为病人换药。病人十分感动,都说:“ 能够让戴主任看病真是我们的福份。”正是因为有像戴主任这样的好医生强烈地吸引我一定要到二汽工作,也正是有像戴主任这样的好医生、好干部言传身教的感染、教育、培育我,使我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力量的转换
光阴冉冉,一晃我在东风公司已经工作了二十六年,这二十六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学会了怎样传承美德,有了做人做事的榜样,懂得了什么是“中外文化”高超而巧妙的融合的大气。
我在东风公司工作的第一站是黄龙疗养院,那是1979年的12月底,天气已经寒冷。我清晰地记得疗养院派了当时最好的一辆面包车,接我们一起三名毕业报到的同学到医院。随车来接我们的是疗养院政工科的赵科长,他当时从部队转业到该院时间不长。虽然从市里到疗养院路途并不太远,但当时的路况很差,远不能与现在相比。二十公里的路程我们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一路上赵科长给我们介绍了疗养院的情况,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 “别看疗养院离市区远,但这里环境优美,可是个世外桃源。许多结核病人在盼着你们,你们来到这里创业,大有可为。”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第一印象开始了我为东风公司服务的历程。
在医学院学习时虽然大小、厚薄不一的医学书也啃了将近二、三十本,但作为一名结核科专业医生,我感到了知识的不足。例如仅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就是厚厚的一大本书,与它相关的书籍又有上十本。至于其它相关的资料就更不计其数。难怪有句俗话:“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我决心在工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掌握更多的为病人服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实践中学习我感到不仅易于掌握知识,而且更能直接地应用于实践。功夫不负苦心人,在疗养院工作的两年又八个月时间,我抓紧一切时间广泛收集有关资料,钻研业务知识,各方面进步很快。1982年我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手机整理资料,撰写出了《结核病化疗时代疗养院的地位与价值——附687例肺结核病例分析》,真没有想到这篇论文被收进湖北省首届防痨学术年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这一年我二十六岁。然后我在此基础上收集一些国内外结核学术动态,把二汽所有病人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专业等方面论证后,建议成立二汽结核病防治所,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有点出格的设想。也许是年轻人胆子大,也许是出于对二汽结核病预防事业的追求,我竞越级直接去找当时分管二汽后勤的高厂长。更没想到这样一位大领导马上接见了我,当我汇报完建议的内容后,高厂长对这个建议给子较高的评价,他说:“ 你的想法和建议很好,我和卫生处研究一下。”没过两个月,二汽结防所就开始了筹建工作。我也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领导让我牵头。起步之初真是好苦、好累,当时不仅没有专业的结核病防治队伍,更谈不上工作网络,人员急需进行专业培训,管理亟待加强。然而既懂临床又懂预防结核病,能够对病人进行管理的医生奇缺。为了做好首次培训,我熬夜准备了厚厚的讲稿。记得当时我一人顶了三天的培训班主讲,嗓子都讲哑了,几天说不出话来。彻夜工作,星期天不休息,连轴转的事常有。我为东风的事业努力奉献,东风也为我个人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随着东风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个人也在不断进步。1988年,二汽团委刊发了一篇文章《二汽的启明星》,文章评价我创下了二汽防痨史上的四个第一(1)二汽最年轻的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医学会结核病专业组副组长);(2)二汽第一个走向湖北省结核病防治学术报告会的人。(3)二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发表论文最多的人。(4)二汽结核病防治编撰书籍最多的人。
1989年我与二汽铸造一厂的黄双华同志一起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湖北省经委联合授予“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称号。
2004年代表东风公司出席了国家卫生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职业病防治》宣传周会议,介绍了东风公司职业卫生工作经验。在东风公司工作的这些年,一直有一些精神力量潜藏在我的血液中。 在东风公司的二十六年,我也经历了多个单位和多个工作岗位的历练。二十六年我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和工作动能,特别是沉淀了浓浓的东风情结。现在单位移交十堰市已经快一年了,这些日子在我心中似乎仍然觉得还是东风人,至今还为自己曾经是“东风人”而骄傲自豪。
力量的传承
2005年底,对于我的人生是一个重大转折。东风公司领导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公司拟决定让我领军带着卫生处及其所属的部门移交到十堰市。2006年1月4日,也就是在公司与十堰市签订移交协议的前一天,公司十堰管理部领导主持召开了卫生处干部大会,会上正式宣布了这个决定。虽然我事先已有思想准备,但是当正式宣布决定时,我的心里还是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表难割难舍的留恋之情,心中如打破了五味瓶,一股说不出的滋味,苦涩苦涩的。毕竟在东风已经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六年,这里有我一起摸爬滚打的同事、 有关心我、培养我的领导, 有我熟悉的一切,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年华已经永远地融入东风,融入了大东风的事业。虽然想到移交地方是组织的决定,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真的要离开这个大家庭,我就如同孩子离开母亲。不仅我是这样,卫生处的全体同志也是这样。会上我在表态发言时几次落泪,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员工身份就要转变了,但是我的浓厚的东风情结永在,东风精神我们将永远传承,我们的躯体是东风的骨架支撑,我们的血液流淌的是东风精神。”记得当时会场上安静得出奇,许多同志低下了头,有的人眼圈发红。台上台下、此情此景交相呼应,让我终生难忘。
东风的主辅分离,政府职能交给政府,社会职能回归社会,这是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当初东风事业的发展吸引我来到东风,现在同样是东风的发展需要我离开,我在难舍之余更多想到的是今后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想到的是怎样把真挚的东风情带到新的机构、新的岗位,带领近一百名员工继续为东风做好服务,以自己的言行和出色的业绩延续这浓浓的东风情。带着这样的情结、这种“东风的力量”,我走向了十堰市卫生局东风分局新的领导岗位。
移交的新机构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十堰市卫生局东风分局”,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是十堰市与东风公司友好的象征,更是友谊的结晶。我们的名字仍是“东风”。“东风情”是一种心理的感受,要把这种情结以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东风精神,把自已继续作为东风的一个窗口,显示东风良好的形象和优良的企业素质。同时,也是十堰市服务东风的窗口,体现真诚服务,尽善尽美。移交十一个月来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情认真思考、努力工作。首先我们提出了“融入、继承、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融入——指移交十堰市虽然有五年的过渡期,但是要从现在起就要自觉地在思想上、管理上、运行机制上融入十堰市的工作体系。继承——作为东风这种国际化的大公司,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是先进的,企业精神是伟大的,企业理念是高尚的,企业哲学是先进的,这些优良的精神财富要永远继承和弘扬。创新——在继承东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十堰市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以新的理念总结出新的“东风分局文化”,延续东风精神。发展——在卫生行政、卫生技术服务、人才等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单位总体素质上升到新的水平。
按照这个思路,我和班子在年初开展了“形象建设年”活动,对全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四个“满意”的标准,即“让市委政府满意、让东风公司满意、让社会公众满意、让分局员工满意”。为此我们还提出“一个转变、两个适应、三个完善、四个加强”的工作思路。“一个转变” 即由企业身份转变为事业或公务员身份;“两个适应”即适应机构与职能转变的要求;“三个完善”即完善基础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完善技术资源;“四个加强”即加强卫生行政管理、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加强干部与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卫生与技术优质服务。
移交后的第一年快接近尾声,分局各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总体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指标较去年都有全面上升和提高,我在年初提出的加大对东风的服务,以及“四满意”目标基本达到,干部队伍精神饱满,员工队伍思想稳定,工作积极性高涨。我们正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精神乘着东风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外一篇《人生如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