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罗胖的《罗辑思维》时,再一次听到对于刻意练习的分享,标题叫做《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
第一次清晰且明确地意识到这个概念是在笑来老师的专栏中,当时就很有收获,并且在后续的工作生活中用上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但总体来讲,当时学到的这个概念理论性较实践性更强些。因为虽然我能够理解,如果想要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达到前20%,就必须要刻意练习,但是真正到生活和工作中才发现,到底如何刻意练习,也就是怎样做才算是刻意练习,实际上并不清晰。甚至有些时候会认为,只要努力利用了时间就算是,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花了时间和精力在某件事上,并不见得就能做好,虽然也要承认做不好有概率的影响,但思维和方法的误区影响或许更大一些。
幸运的是,在听完《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的分享之后,心中的疑惑找到了一些答案。
疑惑一:面对陌生领域的策略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快自己对新领域的认识、提高新技能的水平,就会面临这样一个境况:好多事情都不了解,总想开足马力,对知识来一个大清仓。但是如果实际做下来,就会发现,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因此想要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就需要了解一个原则——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
疑惑二:关于成为一个熟练工
一旦我们选择对特定的环节进行针对性地刻意练习,很快就会发现一段时间后,对这一方面非常熟悉,甚至很多时候,已经成了下意识的反应。这一点在开车几年之后的老司机们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刹车、减速、转向灯、方向盘、回轮、踩油门,一气呵成,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来讲,习惯的养成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大脑负担,但是同时,自己在这方面的上升空间也就到天花顶了,因为一旦我们不再动脑筋思考,就不可能再有靠谱的方法论产生,自然也就不会有提高。
生活技能做到熟练对我们来讲一般也就够了,但是难就难在,工作中防范不假思索的“熟练”。就拿我现在工作来讲,从事软件开发行业,很多人一旦习惯了使用某种开发工具,就会很大程度上抵制一个更好的工具,即使周围的人都证明后者更加好用,而这些人给出的理由就是习惯了。
现在的旧工具在几年前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那个时候人们需要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来掌握工具的使用,而如今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就慢慢进入了舒适区。在更先进的工具出现以后,一部分人就选择留在原地享受舒适,并忍受效率的低下,而另外一些人则再次进入学习区,搞懂新的工具,迎接新的可能。
只要还想要提升,就不能让自己进入舒适区。
疑惑三:舒适区和恐慌区
完全熟悉的领域为舒适区,相应的,完全陌生的领域叫做恐慌区,在这两者之间,就是学习区。据说看美剧可以提高英语能力,许多人就美滋滋地看起美剧,认为在娱乐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实际上罗胖给了明确的答案——只要你觉得舒适,就不是在学习。而如果你边看美剧,边记录其中不懂的单词句法,那就叫学习。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很多人都有收藏的习惯,偶然间看到的好东西,不管是文章还是段子,一键收藏就觉得归自己了,实际上这么轻松愉悦的步骤并不能让自己真的理解并记忆,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收藏之后强迫自己哪怕就是写一句话,也要记录自己的感想,这么做的好处是,这个收藏的内容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融入到自己的现有体系中,而思考和动笔记录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跳出舒适区可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