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还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柔柔的音乐,一杯热茶,看着想要看的书,享受。
周国平的《风中的纸屑》。毕淑敏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文森特-凡高的《凡高自传》。
每一本书,都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宁静,突然之间,感触很深。
《风中的纸屑》——生活的点滴,人生的高度
有时候在想,我看书收获了什么。书里的文字记不住,留存在记忆中的只有阅读时瞬间的触动,但我想,对我而言,这已足够。
这本书汇集了周国平先生1992年至2000年间所写的随想。一方净土,土壤肥沃,只好拾取其中,略谈感受。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这是《享受生命本身》的第一篇。看完,想了很多,真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忙碌的生活,马不停蹄的生活节奏,我们都忘了生命本身本该需要的。追逐名利,奋不顾身地往上爬,埋怨、不满足等等。其实,谁都想赚钱,谁都想过上好生活,可是,在这路上,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很多,浪费了很多,或许到我们自以为足够了,才暮地发现,晚了。长期的忙碌,父母心已淡,夫妻之间少了温存,孩子憎恶自己,自己落下了病痛。我们是需要为了“过上好生活”而打拼,但是,不顾一切地拼搏是最错误的选择。学会享受生命本身,停下来,带父母出去走走,陪伴侣逛逛,跟孩子玩玩……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这是《爱与孤独》的一段。记得,以前,喜欢孤独,喜欢着这样一句话“孤独的人可以爱己所爱”,以为一个人,独来独往,就是孤独。其实,早知道自己曲解了孤独,可是已经习惯了,不想改变。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要他无法找到与自己能够契合的另一个人,因为我们需要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举止投足,一切他都看在心里。孤独是一种享受,那样一份宁静,让我们把所有努力想透。孤独中的沟通,则是两个灵魂的碰撞,火花更加美丽。
或许,学会孤独的同时,我们更加要学会沟通。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平凡的故事,心灵的洗涤 毕淑敏的情感散文是她丰饶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她的笔尖饱蘸着情感的琼浆,在行云流水优雅的字里行间汩汩流淌,抵达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最深处,给人以躲闪不及的撞击感,同时产生深刻而感人的力量。
《造心》,在不同的材料塑造的心中,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珍惜愤怒》,适时愤怒,是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曾经无缘无故地装着愤怒,是为了什么呢?原来,一直自己都是温顺的,尽管生气,也不愿释放,压抑着。那样一次愤怒,舒服多了。
《走出白衣》,算是一篇作者从医走向文这段经历的叙写。喜欢上毕淑敏女士,没有太多理由,当初看她的书,只因她的这段经历是我期待的,我想当医生,可又不想把文学的梦丢掉。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最后只能两选一,那样的心情,很无奈。看了这篇文章,曾经荡起的涟漪,再次平复。
《看着别人的眼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
《鱼在波涛下微笑》——“在水中自由地遨游,闲暇的时候挣脱一切羁绊,到岸上享受晨风拂面,然后,一个华丽的俯冲,重新潜入关系之水,做一条鱼在波涛下微笑。”
《凡高自传》——另类的艺术,世界的真实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东说,凡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他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解事物与表达思想的才能,这两种才能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同时兼得的。
这本书是书信体自传,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
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另一个凡高,真诚的,让人深思的。
我们只知道画画的他,却不知道画画背后的他,为了自己的画画,为了爱情,为了生存,这些点点滴滴。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生活。”
“一个人在恋爱之前与恋爱之后的区别,正好像一盏没有点着的灯与一盏点着的灯之间的区别一样。现在灯已经摆在那里,而且是一盏好灯,而且也发光了。这是它真正的功能。爱情使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采取更加沉着的态度,所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满意了。”
“某种应该保存下来的优秀的时代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艺术方面尤其如此。生活本身也是这样,我不能明确地了解这是什么,但是不只是黑白画改变了它的方向,背离了健康的、崇高的本质。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怀疑、旁观、冷淡的精神,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很活跃。”
看的书,于我而说,真的是一方净土,一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