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做一个智力和情感的小测验,请花几秒钟观察下面的图1-1和图1-2,并仔细描述所看到的形象。
你是否看到了一位女士?她的年龄大约多大?长相如何?衣着如何?身份又如何?
或许你认为这位女士是个可爱的摩登女郎,鼻子小巧,时尚俏丽。
如果我说你看走眼了,这位女士已经六七十岁,而且面带愁容,绝非模特儿,或许过马路时还需要你扶她一把,你会有何反应?
首先,它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强大影响力。
连10秒钟都能产生如此这般的影响,更何况一生中的条件作用呢?家庭、学校、教堂、单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如个人魅力论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地图。
其次,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思维方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脱离了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以图1-2为例,如果你认为那是一位少妇,自然想不到扶她过街,因为你对她的态度和行为必定出自你对她的看法。
由此就凸显了个人魅力论的一个基本缺陷,即仅仅改变表面上的行为与态度,却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方式,那么改变的成效一定有限。
这个实验还让我们体会到思维方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差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
这并不是说没有事实存在。在实验中,起初看到不同图像的人,在图1-2中都看到了同样的白底黑线条,这是他们共同承认的事实。只不过每个人经验不同,诠释也不同,而一旦离开了诠释,事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人们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反而让我们偏离了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
不论思维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而且改变的力度惊人。不论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曾经体验过一次小小的思维转换。那是个周日的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静安详的景象。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整个车厢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太闹了,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眼看着我,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过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我怒气全消,不需要再克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的痛苦已经让我感同身受,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原来您的太太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您愿意和我谈谈吗?或者我能为您做些什么?”一切都变了。
许多人在生死关头也会大彻大悟,重新审视生命中的优先次序,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们突然接受一个新角色的时候,比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
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美国哲学家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