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李娟,是她的那本《阿勒泰的角落》。大概因为写的是新疆吧,自然的就翻开了它,一发不可收拾。后来陆陆续续的又入了她的非虚构长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她生动的语言描述牧场生活的场景,就好像她拿着手机在做直播一样的真实且真诚。跟着她的脚步转过了牧场的春夏秋冬,感受到了我大新疆四季的严寒与酷暑,在这样的孤寂艰辛的生活中,你仍然能从她文字中感受到一个有趣的灵魂。
直到她的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本她最珍视的随笔。在这本书里,我们跟着她经历饿肚子的童年,跟着她一次又一次迫于生活重压之下随时背起简单的行囊“说走就走”的青春,她的成长散落在东奔西跑的路上。
《夜路》像是李娟在黯淡的台灯下窸窸窣窣的写日记。其中我最喜欢的那篇《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她写道:有次搬了新家,就把外婆接来一起。房间空空荡荡,唯二的家具是一把折叠的行军床,和一根挂满衣物和零碎物什的绳子(如果能称之为家具的话)。外婆睡行军床,她睡地板。过了半年她才有了床,又过了半年,床上才铺了褥子。就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她跟外婆说“以后我们就住在这里了”。没有窘迫,没有委屈。外婆呢,她只是四处看了看,然后找个地方做了下来,解开了外套的扣子。家人在身边,极难得的一家三口安静的围着一盘菜吃饭的场景,给习惯了漂泊、哪怕做梦也在不停搬家的李娟,最坚强又无声的支持。
同在新疆长大的我,比之李娟要幸运的太多。父母承包了几十亩梨园,在成熟的九月里,白天摘梨装箱,晚上送去抽检。偌大的园子里,常常只剩下我和弟弟俩人,在只能看见一团团树影的夜里,一个人举着手电,一个人托着蜡烛,绕着果园走一圈以防有人偷摘。微弱的烛光即使在无风的夜晚也忽明忽暗,可它照亮了我们脚下坑坑洼洼的小路。哪怕心里怕的要命,我俩还是状着胆子一会唱歌,或是大声模仿大人的口气对话,仿佛只要动静越大就越安全一样。
后来,父母回来了。坐在院子里吃着已经热过几次的饭菜,一边计划着次日从哪一片摘起。他们没有问这一晚我们过的怎么样,我们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头顶巴掌大院子的上空,满是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