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冬至今来,癸卯将逝,岁月流转,辰龙可及。阴气强盛,蚯蚓蜷曲,冬至阳生,角解鹿麋。山中泉水,流动温热,阳气初生,活力四射。冷风凛冽,草木凋零,炊烟袅袅,村庄温馨。 团圆时刻,身临家乡,寒夜漫长,温暖心房。
七律·癸卯岁冬至赋怀
癸卯今逢冬至日,阴阳交替正当时。
严寒笼罩乾坤冻,白雪平添峰岭奇。
傲雪梅花枝上绽,沁香菊蕊空中弥。
如梭岁月匆匆逝,流转光阴无字诗。
习作解读分享:
这首七律《癸卯岁冬至赋怀》以冬至节气为背景,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自然更迭的感慨。
首联“癸卯今逢冬至日,阴阳交替正当时。”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冬至这一特殊节气,标志着阴阳交替的时刻。诗中通过对冬至节气的描述,引出了对自然界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颔联“严寒笼罩乾坤冻,白雪平添峰岭奇。”描绘了冬至时节的严寒气候,以及白雪覆盖山峰的壮丽景色。这里的“乾坤冻”形象地表达了寒冷的广度和深度,“峰岭奇”则赞美了雪后山峰的奇异美景,增添了诗意和画意。
颈联“傲雪梅花枝上绽,沁香菊蕊空中弥。”转换了视角,从静态的景色转向了动态的生命。梅花和菊花都是冬季盛开的花卉,诗句用“傲雪”来形容梅花不畏严寒的坚韧,用“沁香”来描绘菊花的芬芳,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尾联“如梭岁月匆匆逝,流转光阴无字诗。”回到了对时间的思考,诗人以“如梭岁月”比喻时间流逝的迅速,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同时,“流转光阴无字诗”则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本身就像一首无需文字的诗,充满了深意和哲思。
总之,这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对冬至时节的描写,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自然更迭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又有深刻的内涵。
冬至三候简介———
冬至三候,是中国古代农历中关于冬至节气期间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描述。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
冬至三候具体指: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mí)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表明阳气初生,自然界开始恢复活力。
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同时,冬至三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及古人对农事活动的指导。
冬至,岁月静好的诗篇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是我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而在这漫长的黑夜中,却蕴藏着无尽的诗意和浪漫。
冬至,是一年中的转折点。此时,大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轮回。阳气始生,万物复苏。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这一天,虽然寒冷笼罩着大地,但阳光已然开始北移,春天的脚步也悄然临近。
冬至,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古人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而文人墨客们,更是借此良辰,以诗词会友,共度佳节。杜甫的《冬至》一诗,便是这其中的佳作:“至日阳生南,万物始苏醒。短日至夜长,孤眠听虫鸣。”诗中既描绘了冬至的节气特点,又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冬至,是一个温馨的节日。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家人团聚,亲情暖暖。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或是一碗香甜的汤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冬至的夜晚,虽然寒冷,但家中却充满了温馨。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讲述着往日的趣事,其乐融融。
冬至,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这个夜晚,星空璀璨,银河如练。古人相信,冬至之夜,是天地间阴阳交替的时刻,也是万物更新的起点。他们会在这一天,对着天空,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而如今的我们,也可以在这个浪漫的夜晚,与心爱的人一起,观赏星空,许下永恒的誓言。
岁月如诗,冬至如画。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抛却尘世的纷扰,静下心来,品味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韵律,聆听岁月的声音。冬至,是一首岁月静好的诗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