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日,简信提醒我:“恭喜!你已成功获得日更50天徽章。”
如果说,日更二十天,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那么,日更五十天,就是让我渐入佳境的里程碑。
一开始的无所适从,似浇醒初春的绵绵细雨,虽带寒凉,但醒来,也会觉得,有锦绣盈盈入怀。
日更五十天并不难,难得是以后的日子里,能一直坚持写下去。
正所谓“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每个简友长长的文章目录,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为学无间断,如行云流水,日进而不已也。
我一身负工作和家庭重担的中年妇女,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儿就是“日更挑战”。
我把“日更”当成习惯,让这习惯渐渐融入生活,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在这寄托之中,我看到了一线微茫的光亮,也正是这一线微茫的闪光,无意间将我的人生照亮。
我与简书的“热恋”
发文、投稿的频率还是掌握不好,有时候心血来潮会多写几篇,看它们在我的“私密文章”里沉寂,又有几分不忍。本想等我没时间写时再发的,一个“不忍”就又公布了。
公布后,又想跟更多“简友”分享,像个期待更多人夸奖的孩子,为博得简友的“赞”去投稿。
最近才知道,原来并不是你写文写得频繁,投稿投送得积极,就能每天上榜。
上榜的频率是有规定的,可我无法停止自己刚刚鼓起的写作欲望,那就让“功利心”减少一些也好。
一热心的简友开我玩笑,“那是因为你加入时间短,还在尚觉新鲜的‘热恋阶段’。”哦,那好吧,但愿这热烈与新鲜,能保持得更长久些。
曾无意中看到一个简友的私密文章,里面有六百多篇,我仿佛看到一座未被挖掘的宝藏,期待它“公布”时,发出熠熠光芒,。
这位简友,比我爱简书,爱得更加深沉与执著哦。
书评《白雪乌鸦》被伯乐推文。
书没少看,但书评还真是刚刚“触电”。
简友们珠玉在前,给我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如丰沛的养料,让我写书评的愿望,生长的不可抑制。
第一次写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被一位老师私下里点评“你投稿了两篇文,另外的一篇可不是书评。 引用原书的东西占大部分,自己的东西太少。即便是拆书稿的话,也要有自己的感点升华,尤其结尾。”
有了老师的指导,“摸着石头过河”的我,瞬间感觉在水急湍流处,被人结结实实扶了一把;觉得自己在漂泊与流离的旅途上,得到了救赎。
《白雪乌鸦》的书评,是我读了三遍后写得。第一遍粗粗读来,了解大概的故事情节;第二遍拿着铅笔,一边读,一边勾划重点人物和重点故事情节;第三遍,在我脑中反复把故事复盘,再拿了彩色铅笔去读,才能真正发现故事中人物,或坚韧或热烈或卑劣的性格特点。
三遍读下来,书上被我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得五颜六色,精彩纷呈。放寒假的大女儿再拿去读,两天就读完了,我疑惑为什么那么快,她说“看了你划的重点,在看你在旁边写得感悟和分析,看起来很省力。”
不得不说,写书评真得很“烧脑”,急于求成的人是写不了。今后书还要看得更加认真,自己理解透彻、深刻了,书评才能写得引人入胜。
当然,节奏还是不能太快,以后的日子,但愿我能尽快把握住节奏,掌握方法。
第一次写影评
《银河补习班》首映就陪着小女儿去看了,我和小女儿一边看,一边给彼此擦拭泪痕,在那一刻,母女间所有的“沟壑”填平,我们相拥走出影院的时候,相约一起各自写了“观后感”。
这次写影评,“观后感”依在,但很多思想却得到了升华,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我是第一次做妈妈,她也是第一次做女儿,悦纳自己,悦纳孩子,在那一刻过往的不愉快,都得到了和解。
在和一位简友互动时,我说“人生境遇不同,虽然我们看的是同一场电影,但写出来的影评却会不同。”
写这篇书评,我只是站在一位“中年老母亲”的角度,写自己和孩子相处方式上一丝觉醒。
不论写书评、影评,还是写小说、散文,无论文字功底多么深厚,细细品来,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你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文字真实地反映着你的胸襟,你的性格。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峰回路转,皆有回甘。
作为一名“简书”人,唯有于选择中坚守,于坚守中坚定,我们才能渡过迢迢迷津,窥得皎皎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