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的金乡县曾是大诗人李白喜欢的地方,他在这里写下过数首诗篇,其中两首——《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送友人》——堪称传世之作。像“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再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已成历代传唱名句。这样的一块可以让诗人流连不已、诗意沛然的土地,是应当产生诗人并收获诗歌的。但是在李白走后,这里有过长时间的寂寞。好在新的诗人终于打破了这种寂寥,中国当下新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李飞骏,就是金乡县人,我曾对人介绍说,飞骏用诗歌擦亮了汉字,用诗歌见证了时代。又让我欣喜的是,在金乡县乡村教师的岗位上,还蛰伏着一位优秀的诗歌作者任彬彬。
她的诗没有一点花里胡哨,搭笔就会探进心灵深处。她不像有些当代诗人那样为了写诗而写诗,“为赋新词强说愁”,堆砌一些华丽的句子与廉价的情绪,而是让诗成为自己情感的河道,曲折婉转,跌宕向前。于是,她的诗因为有了饱满真挚的情感而富有张力。作为妈妈,那部分写给自己孩子的诗,就粼粼着情感的波光。诗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诗是纸做的花。彬彬将自己的爱与向往,直率地又含蓄地开放在自己或长或短的诗中。这种爱之花,有大胆的怒放,但更多的是野地上不起眼的小花,甚至是幽谷中的兰草,深长、纯粹,却又隐约着羞涩与胆怯。这种爱当然有爱情之爱,细微,真切,梦幻,新鲜,独特,与诗贴合得水乳交融。还有更为宽大与辽阔的爱,对自己,对亲人,对家乡,对生命,对自然,不从大处着墨,只从深处幽处,用自己的心灵去慰藉去照亮,如寒冬里的一只小小的火炉、沙漠里的一汪戋泉,或春天里的一缕淡香,自然生发,不求回报。
彬彬的诗看似单一,仔细品味,却有着丰富的复调。如对于生命存在的追问、反省与思索,对于社会的观察与在场,包括对于身边琐事的留意与回应等等。她不是拉开架子要写诗,而是对于心灵琴弦自然而然地弹奏,也就让她的诗的形式,有了一种开放自如、行止自由的轻松与解放,包括那部分数量不少的古体诗,都少有拘谨与呆板,显出着活泼与生动。
“五四”以降,中国新诗走过了它整整一个世纪的路程,虽艰难坎坷,却也有着莫大的建树与颇丰的收获。看似新诗的特点似乎在于它的白话形式,其实中国新诗的灵魂在于自由,不仅是形式上的解放,更在于精神与思想上的自由——一种不去依附、砸碎了镣铐与桎梏之后的自由。从《女神》到艾青,再到昌耀、海子,无不是一种自由地歌唱。所幸彬彬没有进入当下新诗的窠臼,与“五四”的传统有着某些联系(也许不是自觉的联系,或者竟是一种听从心灵召唤的暗合),让她没有过多地损失掉自由的意味,也就让她的稍嫌稚嫩的诗,有了春花初放的价值。
细读彬彬的诗,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她的那些充满着苦痛与挣扎、忧伤与怅惘的诗行。我不知道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也不知道她的阅读史,但却可以感到她灵魂深处的忧伤,甚至是一种黑暗中的绝望。在她心灵的深处,有着怎样的惊涛骇浪?诗心与庸常的矛盾,诗意与琐屑的冲突,性之善与社会之恶的碰撞,都会在她的人生里投下重重叠叠的阴影。最为难测的,也许是她隐密的精神世界里对于人生的短促与生命中的多种无奈的悲伤?这些,是她诗中最为动人的地方。
写诗当然需要天赋,彬彬正好有着写诗的天赋,她的浪漫,她的敏感,她对于语言的感觉,都让她的诗歌创作,有着远大的未来。她的诗歌也有着明显的不足,也有平淡粗浅之作,即使一些成功之作,也还有更好的空间。也许她还需要扩大阅读,开阔自己的视界与自觉的审美诉求,并且可以主动地进行一些诗与文学的训练。
但是,我给她的最主要的建议,还是要将自己的精神境界尽可能的充实与超拔起来。既不要磨钝了神经的刃锋,也必须让自己的悲悯情怀更加的宽厚一些、辽阔一些,让自己灵魂深处的悲哀与社会的悲剧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厚重了情怀,不仅不会涩滞了自己的诗笔,反而会让自己的格局高一点大一点,从而让自己的诗有一个新的气象。
在古代,金乡出过一位了不起的诗人王粲(有的说其是微山两城人),他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他生于乱世,年轻时就逃难到荆州,孤苦凄凉;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看遍了战争下民众的妻离子散。他是那样的多愁善感,几乎就不能让生命延续,“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登楼赋》)。可他是怎样让自己的文学强大起来的?先要让自己的精神与生命强大起来,达到的途径便是增大了自己的胸怀,不局限于一己的悲欢,让自己的胸怀揣着天下的悲苦。所以,他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他的胸襟已在天下苍生之处。诗人与诗,古今一理,彬彬聪悟,当能体察我说的意思。
与彬彬虽是老乡,却素不相识,是孟母堂壹作文的刘永远老师突然有一天发来任彬彬的许多诗,已经编辑得井然有序,并带着一个让我写序的吩咐。当代济宁,有影响的诗人有乔羽、食指、曹宇翔、王黎明、董玉方、张侗、张强等人,可谓实力强大,而今又冒出一个任彬彬,真是不亦乐乎。说了半天,也没见到彬彬的诗句,就请看她的诗集吧,比我说得要好。
(李木生2018年5月5日晚写成于莱克星顿杜鹃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