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就章‘’?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当面或者以文字的形式夸我们的文章、书法作品、篆刻作品水平高,我们需要给对方一个回复时:一方面要谦虚地说自己的水平不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一方面又要表达出自己还有提高的空间,这个作品自己创作的有点仓促,没有精工细作。

这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作品是“急就章”。


今天,我们就把“急就章”这三个字好好扯道扯道。


见字如面,传情于信。


一、“急就章”的原义

首先的第一层含义是,急就章,就是在紧急情况下刻成的印章,因此就叫“急就章”,看,多直接。

大致我们学篆刻的朋友都知道,汉印里有一部分印章,特别是那些“某某将军章”,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印章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在行军途中,或者在打仗调防其间,出现紧急军情,会有临时拜封的情况。

那么,这时候所刻的印章往往就会比较急促,我们大致看一些汉印里的“急就章”——大家就会明白,布局章法一概基本不论,只要印文正确就行,甚至有些行文干脆是潦草的,偶尔还会在印章中出现错别字,文字不规范的“急就章”,多了去了。

命运真是个很挑剔的东西,给了人好命,还要有好运来匹配,否则再辉煌的过往也不过是云烟一场、再得意的 拥有也不过是四散如流。

这些“急就章”在东汉末期、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多。

原因就是在那个时代的战争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时有发生,国家长期陷于战乱,有战争就有紧急军情,就有紧急任命,于是就有了“急就章”。

这类“急就章”大多是“将军印”,制作有时是迫于形势,但并不是说,这些印章就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

恰恰是因为紧急,恰恰是因为迫于形势,这些印章往往在形式上更加显示出天真烂漫的形态,而且刻法是凿印刻出,别有一番天地,因此,也为一部分印人看重,比如:齐白石老人,他的齐派印章,就从“急就章”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当然,那是因为他老人家有极深厚的艺术功底,平常人学不来。

还有一种“急就章”,就是“殉葬章”,因为作用就是殉葬,已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刻成之后就是随着死者“入土为安”了,所以,刻工不考究,甚至印章的材料也不考究,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改变不了的过去,就是“命”;充满变数的未来,就是“运”;“命运”,是由过去和未来组成。

二、“急就章”的另一个原义

对了,“急就章”的另一个原义,这个跟文章和书法有关。

西汉汉元帝的时候,皇帝比较注重幼儿教育,于是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情形相当于现在的《看图识字》到小学课本级别——这篇文字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全文无一个字是重复的(真下功夫啊),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就像一部小的百科全书。

【註:汉元帝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

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 。

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 。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 ,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因为在篇首有“急就”两字,因此就叫《急就篇》,因为是一篇文章,也有称《急就章》,此文从汉代至唐代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急就章》的抄写规范版本还可以作为临习书法的摹本。

唐朝以后,《急就篇》蒙学教材地位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代替。


粪桶、水桶、酒桶,你选择了什么?

《急就章》中最有名的版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皇象书写的,这个版本的书法成就非常高,也是至今流传下来最好的《急就章》书法作品,通常我们说《急就章》,有一个意义就是专指三国皇象的《急就章》。

我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努力,才有力量去抵抗庸常 。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自我谦恭用“急就章”是不错的,大抵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作品水平像识字课本一样,还在学习。

从春走到秋,寄养在朋友办公室的吊兰,依然稀落,且行且珍惜。

三、“急就章”的现代引申含义

这个意义算是常用的意义吧。

就是开头我们所说的意义,大意是指为了应付需要,而匆忙完成的作品或事情。

比如参赛的作品,明明下了功夫去完成,也有自谦说是“急就章”的。

不畏将来,不畏浮世。下完这场雨,一切都不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