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课堂上,一位老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你喜欢的足球,掉进了一个坑,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同学A说:“往坑里倒水,让球浮起来。”
老师说:“嗯,很好。”
同学B说:“那个坑很深吗?”
老师扶了扶眼镜,不耐烦的说到:“很深很深。”
同学B说:“如果坑太深,我们这么小,去捡球肯定很危险,如果是我,我会让爸爸再买一个。”
教室里哄堂大笑,老师也气的满脸通红。
这个小故事以同学B被叫家长而结束,或许你看了这个故事,可能会想到一些事情,或者,只是当个笑话。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还是为了成为一位成功人士,或是为了不成为老师父母口中的没有出息的人,能有一番自己的作为?还是就像上面那个故事中的,让孩子们臣服一个既定的社会标准?
我想,其实教育并没有所谓目的之言,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之间,不断让自己逐渐完整,去体会一个生命的成长,体会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他们一步一步走来,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到叛逆以及自我的种子萌芽……这其中不断的自我超越,源源不断的活力,不都是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吗?可若是有了“成为一位成功的人”或者成为某个既定的标准下的一份子这样的信念作为目的,教育也好,跟孩子相处也好,势必会变的仓促起来,学完数学,可能要学英语,学完英语,可能再学个钢琴、书法、奥数……无限循环下去,学习没有终点,它应该是一生伴随我们的事情,而不是我们一生去寻求一个结果的事情。
无论孩子们在学历的这条路上最终能到达哪里,自身持续地学习、改变和自我激励,是每个人最最根本的能力。这里的学习能力并不等于应试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让孩子非要考高分,但并不是让孩子就放弃学习,不让孩子真正具备学习的自信,不让孩子去掌握将来能够支撑他一生的发展和幸福的那些能力。而是相比较学历成绩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探索世界与体会世界的心态以及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