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给自己拟了一个任务,精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喜欢苏东坡最初是从他的诗词开始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等等。
千百年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苏东坡呢?我想除了他是诗词巨匠、书画大家,千古文豪外,还因为他那份对百姓对弱势群体悲天悯人的平民情怀吧。
苏轼一生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不过更多的是风雨磨难。四十三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是被一贬再贬,惠州、海南都曾是他被贬之地。
苏轼出生于1036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在书里,有段这样的描述:“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大诗人前半生是非常幸福的。家里有一位聪明、贤惠、有文化的妈,有一个有点小高冷小自负但也很有才华的爹,还有一个内敛、稳健,忧伤时可慰藉,患难时可扶助的弟,另加一个聪明伶俐的妹(传说中的妹妹)。
苏轼家中虽不大富大贵,但各种图书插列满架,家里的读书氛围正适合于他们那种文学天才青年的成长。再加上其父苏洵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给苏轼后来高中助了一把力。因为当时殿试的主试官欧阳修,正好想发动文风运动改革。决定对当时那些只沉醉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部不录取。
书中对父子三人去参加考试时的内容写得很有意思,我看得一度想笑。
"老苏又蒙枢密韩琦邀请至家,又转介绍认识一些高官显宦。不过苏洵冷淡自负的态度,在朝廷的领袖人物心目之中,并未留下什么好印象。"读到这,我眼前立马浮现出这样三个人物:
一个冷淡自负的爹
一个倔强任性的哥
一个冷静稳重的弟
考试的那几个月,说不定老父亲和哥哥猛惹事,而弟弟马不停蹄替他们善后。(此处纯属个人看文时的瞎想)
苏轼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参考时在试卷上写了几句话: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判官梅尧臣对这几句话有疑问但又不敢盘问,怕一问,显得自己知识面狭窄。可又忍不住,终于有一天逮着机会试探着但也不忘端着地问了下苏:
"哎,尧和皋陶这段对话在哪本书上啊,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苏说:"没,书上没有,是我杜撰的。不过依据尧帝的圣德,我这个杜撰是符合逻辑的。"
我不知道梅尧臣听到这话是啥表情,反正我是笑到不行了。
这段对话我在网上查了下。网友说:实际上苏轼自己也记错了,他要举例的人不是尧帝,他所引事例出于《礼记.文王世子》,是周公的事例,考试时苏轼记错,混为尧的事例了。因不知道出错,便加以增释,从而引发出了他杜撰的这段趣闻佳话了。
精读了前四章,对苏轼的家庭,成长环境,考学大概有了一个了解。说实话,这个时候的苏东坡是令我羡慕的,无论是小时候父母教他读文还是他幼年时在庭园逗鸟亦或长大后奉父母之命结成的婚烟。感觉这时候的苏东坡,在父母的庇护下,小日子顺风顺水过得可真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