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面对现实主义的压力,沈从文说明小说家要“贴近人生”,但写作时却要“俨然与外界绝缘”,绝对不能被一些崇高观念左右。他要用“文字去捕捉感觉与事象”,而感觉是个人的,超现实的。所以接下去,他再强调写小说要“独断”: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
我的思考:读到沈从文对写作,对小说创作的见解时,我不禁哑然,这两日,我就与学生强调写作的个性化。自己写出的文字须得是自己的话语,是自己的情绪。如果写的是人人皆知的常识,那样的语言全是漂亮的废话。我将从文先生讲的写作的情感小化了一下,将情感变作情绪。我们的文字用来干嘛?很多时候,它是在表达与搜藏我们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应当是独一无二的,用从文先生的个性表达:那就是写作要独断。
2.沈从文在文章里,经常强调他五官的敏感性能,他善于通过官能,向自然捕捉声音、颜色、气味,而且幻想与回忆的能力,也超乎常人。
我的思考:沈从文当属天才一类的人,这个自嘲自己永远是乡下人的写作者,他笔下流淌的景致风物,就像是挥毫泼墨的绘画一般,一幅一幅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他写云南,云南就张开五官;他写湘西,湘西就张开五官。这些张开的五官里,将你的心境与情绪全部融化在他的文字里,而且来得那么接地气,生活化。昨日讲《故乡》,讲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之景,聊聊数语,将你的视觉与听觉打开,再加上寒寂的触觉,那种满目满心的寒凉脚底陡生。
3.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写小说,就重在从一切人的行为表现上学理解人的种种长处和弱点…… 我写小说,将近十年还不离学习期间,目的始终不变,就是用文字去描绘一角人生,说明一种现象。
我的思考:从文先生历来被政治所不喜,他既不左,也不右,既不上,也不下,俨然一个吊在半空的二楞子。他的小说建设的庙里,始终供奉的是人性,他所展示的也是复杂多变的人性。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没有是非曲直的论断,没有批评弘扬的一元,他就是一个局外人,在他的世界里审视形形色色的人性。其实,任何伟大的小说,莫不是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昨日学生写《香菱学诗》的感悟,祯的笔触极其惊人,她说香菱学诗其实也想向大家证明她是一个有才思的女子,也想赢得众人尊重,而不仅仅是同情。这个苦命的女子在用诗打开自己灵魂暗光的时候,或许也有一点对尊重渴求的敏感,这样的敏感何其卑微,何其痛人心扉!这就是在对人性的阐释啊,香菱学写诗,有何用处,有何指望呢?曹公的如椽大笔,何尝不是对在供奉人性的神庙呢?
4.沈从文谦逊地承认,他的乡土小说是受了鲁迅同类小说的启发才开始创作。“鲁迅的作品,混合的有一点颓废,一点冷嘲,一点幻想的美……”
我的思考:昨天开始上鲁迅先生的《故乡》,满是虔诚与敬畏。我在想我打开《故乡》的课堂模式,读来读去,想到毕飞宇讲的生命体温。任何人生都有它的体温,任何文字都有它的体温,任何“故乡”也都有它的体温。“触摸故乡的生命体温”,当我将此作为课堂主线的时候,我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冷。而这《故乡》的冷里,的确如从文先生而言,有一点颓废,诸如对闰土骤变的冲击,诸如“我”迷惘无措的心绪,诸如对杨二嫂们的冷嘲,诸如对深蓝希望的幻想,种种情绪交织一起,便构成《故乡》特有的情绪底座。
5.他主张打破小说、诗歌、散文之观念,因此也劝别人去尝试开拓这种新文体:原因之一将文学限于一种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以为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除了糅诗、游记、散文成一体,沈从文也尝试把抒情幻想放进写实的、充满泥土气息的小说中。
我的思考:读到沈从文这样的小说创作主张时,想到语文湿地.徐水年会上程翔老师上的泰格特的《窗》与他做的报告,他一再强调,谁说小说不能抒情?谁说小说最主要的要素就是人物、情节、环境?而后他说,其实象征主义也是承载小说的重要元素。沈从文的《边城》,那种抒情与幻想的笔调,确有象征意义糅合其中。也或许,当我们冲破小说、诗歌、散文的樊篱,小说会变得可亲可敬许多。比如《故乡》的结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充满诗意之美,文末的议论读来像散文里画龙点睛的升华。不古板,不僵化,不拘泥,才能放开手脚,文字里才会从容尽显。
这几日要与孩儿们学小说了,惶恐不安,太多的文字敬畏,教人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