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刚才,陈志全委员不仅说明了他提交的提案的有关情况,还就如何发展旅游、做大旅游产业谈了很好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陈委员的观点,我觉得抓住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一个是平台思维,一个是龙头战略。以平台思维整合资源,推动深度游、全域游,以龙头战略将雅安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有了平台,能做的更大;有了龙头,能带动更多。
第一,考虑问题的“四个角度”。
各个角度并不冲突,只是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目标和目的也有差异,我们要善于多角度来看、换位思考。刚才,有的同志发言,就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我觉得,就此问题,有四个角度:一是党委政府(执政者)的角度,这是政治思维。就是要站在地方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高度来抓这个产业、要建这个景区、要搞这个项目、要立这个品牌,主要考虑的是要搞项目、搞开发,招好商、引好资,把资源转变为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地方、造福群众,建设文旅强市;二是市场运营主体(经营者)的角度,这是经济思维。市场主体来投资、来开发,是奔着效益来的,是有钱可赚,怎么能赚怎么干,不赚钱,他肯定是不干的,毕竟投资不是做慈善,不是做公益,有没有开发的价值,能不能挣钱,经营者或者投资者,都会做深度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绝不会做“亏本买卖”;三是消费者的角度,这是体验思维。相对于游客而言,哪里好耍哪儿耍,他更加注重的是参与感、体验感,只要好,他就会来,不见得特别注重消费水平高不高,有的哪怕免门票、不收费,如果体验感差,他一样不得来,求他他也不来;四是研究者的角度,这是学术思维。作为专业机构或者学术团体,对旅游这个朝阳产业进行发展趋势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学术报告,只要出了成果就行,至于别人利用不利用他的这个成果,他不一定特别在乎和在意。只有我们清楚知道自己是站在哪个角度的,才能更好的把问题看清楚、把对策想明白。
第二,现实中比较突出的“四个短板”。既要以局内人,也要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不将自身置于其中,就不能看得清楚,不跳出来,有很容易受到局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短板。一是资源虽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一说到文化,就能罗列出三雅文化、汉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西康文化等等一二十种,什么是最突出的、最鲜明的、最有开发潜力的,没有说清楚,多且杂,重点不突出;比如一说到大熊猫,宝兴县有,荥经县有,天全县有,芦山县有,石棉县有,虽共有熊猫,但没有针对各自的特色特点进行专业细分,提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游客不知道该去哪里,去了这里,还需不需要去那里;为啥要去哪里,有什么不一样;比如一说观景平台,就360度观景平台就能说出六七个,牛背山、喇叭河、达瓦更扎、轿顶山、蒙顶山等等,大家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都说自己的最好……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相对比较落后和滞后。还没有完全通过便利、互通的交通将各个景点串起来、联起来,特别是到了雅安,通过交通工具就能很方便地到达游客想要去的任何一个景区,不能到市区方便,到景区不方便,一定要做到无缝衔接。有的配套严重不足,特别是餐饮、娱乐等等,小到旅游厕所,尤其是一些开放式景区,严重缺配套,因此没人气;三是文创产品没有品质。有点文创,但文创产业还没形成气候,文创类型的景区偏少,基本上都是自然生态资源型景区;有了一点文创产品,但档次太低,基本上还是地摊货,缺乏科技元素,而且也不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在其他地方也能买到,卖不出好价钱,进不了大市场;有的甚至还在卖笋子等初级农特产品,规模也不大,个体摆摊,小打小闹,一把扇子,只要名人写上字,就值钱了,现在还是缺“点石成金”的金点子、好主意、新办法;四是不收费景区管理严重不到位。虽然有的景区是A级景区(甚至是4A级),也设有管理机构,但管理机构实际上只有名义机构没有实体运行,因此也就没有管理,没有人去管理,造成景区设施破旧,杂草丛生,呈现的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是破败不堪的景象,加之近两年来又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地震灾害等影响,让这些景区更是鲜有投入、少有关注,基本上处于一种“没人管、没人来”的状况。
第三,总体上要着力“五大”。一是打造标准统一、运行规范的“大平台”。就是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将分散变成集中,以平台思维来运作和运营。现在以碧峰峡景区为龙头,组建了景区联盟,平台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步子还要迈得更大一些,不仅将本地的景区,还有周边市州的景区资源,联动起来,现在在市内范围推行的“一卡通”,下一步还要扩大范围,逐步向成渝地区乃至全国推开,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多次来,最终要将“景区联盟”变成“统一平台”;二是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大格局”。搞旅游,要规划引领、市场导向,必须既要有点,也要有线,还要有面,就是要有特色线路、精品景区,还要有龙头景区,就是要拉长游客在雅停留的时间,增加游客在雅消费的机会。如果来了,待不住,就产生不了消费,就拉动不了经济。雅安的优势和潜力都在生态,必须要打好生态牌,在生态这个“干”上加上文化、旅游、科技、康养等的“枝”和“叶”,打造出来多条精品线路,比如大熊猫线路、红色旅游线路、清凉避暑线路、茶叶体验线路、研学体验线路、特色观光农业线路等等,真正变“好山好水好无聊”为“好山好水好风光”“好山好水好地方”“好山好水好好玩”“好山好水好安逸”“好山好水好幸福”;三是凸显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大品牌”。要有自己的特色品牌,而且是独一无二,增加“来的理由、留的机会、消的潜力、返的可能”。聚焦唯一性、特色化,把真正的王牌给凸显出来、彰显出来,把品牌擦亮打响,形成“只有我有、别人没有”的效应,独家开店,别人就没有不来的理由,唯你一份,别人就没有去其他地方的可能。即使别人有,要找出别人没有的东西来,比如大熊猫,也不是我们才有,但我们的大熊猫科学发现地、模式标本制作地、国礼大熊猫数量最多等等,就是别人所不可比的;比如“桥头堡”,康藏“桥头堡”,名副其实,民族走廊,当之无愧。这些就是我们一副牌中的“大牌”,你不打“大牌”,出“小牌”,怎么能赢啊?四是打开面向成渝、放眼全球的“大市场”。要对市场也就是目标群体进行细分,知道游客在哪里,消费潜力在哪里,当前重点抓哪里,今后突破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搞好宣传,做好营销,不断扩大市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让旅游先行,通过旅游,带动投资。游客每次来的机会,就是一次免费推介和宣传雅安的机会。不要只盯着游客的钱袋,还要盯着游客的脑袋,通过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给游客特别是其中的“大老板们”留下雅安投资环境好、发展潜力大、幸福指数高的印象;五是实施牵引力强、盈利性足的“大项目”。这些年实施了一些文旅项目,今年还确定了十大项目,但看来看去,比来比去,想来想去,基本上还是以民宿等类型为主,科技含量高、市场吸引力强的不多,比如前些年要引进的“茶马古道国家旅游度假区”,要打造郑和宝船、呈现六大世界,绝对是个好项目,可惜因为诸多原因没有能够落地。比如绵阳江油引进的方特神话园,自贡多年打造的恐龙灯会,等等,这些都是大项目,我们就相对比较缺。一个大项目、好项目,顶一大堆小项目、一般项目。要想方设法,通过谋划、包装,把“叶子”“林子”变成项目、变成票子,把大熊猫、茶叶变成项目、变成效益。尤其是要注重建设能产生巨大效益的项目,不能干赔本买卖。招商中,主要是算大账,有舍有得,但不能全部都是效益低的项目,把土地占了,把指标用了,后面有大项目好项目进来,却找不到落地的地方。
第四,要突出体现“三个关键词”。一是统筹。资源再多,各自为阵,也难以形成拳头效应、块头规模。就全市而言,市上必须要强化统筹,这也是避免同质化、内部恶性竞争的有效措施。强化统筹,主要是在“四个统筹”上下功夫,规划统筹、营销统筹、运作统筹、招商统筹,做到一盘棋、一条心、一体化,不要你也吆喝我也吆喝,你也抢我也争,结果肉被别人吃了,自己只落了个寂寞。比如市上提出“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之后,全市都一起喊这个旅游口号,不要再各提一个,结果导致都没有喊响,一群人喊同一个口号,与一群人喊不同的口号,效果差距太大了。二是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游客为啥来,归根结底是奔着特色来的。重点要在“三个特色”上下功夫,塑造特色品牌,打造特色景区,建造特色项目,多搞出一些像“自贡灯会”一样的品牌、景区、项目。特色品牌,不一定是一个,但一定是最鲜明、最有竞争力的一个或几个,雅安的特色品牌主要还是大熊猫和茶叶,此背后的逻辑是优良的生态,于是可以带动发展休闲度假康养等产业。“三雅”就是三个特色,正因为有特色,社会认同度才高,这么多年,除了“雅女”,洪雅抢注之外,别个地方是没法和我们争和抢的,即使洪雅得了“雅女”,但不排除雅安的也是雅女,而且是雅女故乡。三是深度。就是要在有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体验、互动,做到“快进、慢游、久住、多消费”,给人以爽的感觉、美的享受、好的印象。如何做到有深度,要在“一三两四”上下功夫,一“三”,就是要推动“三个转变”,即变文化为文创,变生态为业态,变产业为产品,比如北京冬奥会,“冰墩墩”异常火爆,一度时间内“一墩难求”,而我们也提出过“胖墩墩”“茶墩墩”,但都没能火起来,主要还是深度不够,《功夫熊猫》电影票房收入十几亿,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就拍不出呢?是有好山好水,但没有相应的业态,不好玩,没耍头,让人停不下来、留不下来。有了产业,但没有丰富多样的特色产品,还是做不大,不少还停留在原料层次上。旅游现在已经是3.0、4.0时代了,必须要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低档次的“伴手礼”远远适应不了。两“四”,第一个“四”,就是要强化“四大支撑”,文化支撑,项目支撑,政策支撑,人才支撑,第二个“四”,就是要实施“四大赋能”,文化赋能,科技赋能,服务赋能,数字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