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功能:自我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极为重要的部分。就像电脑的“防火墙”,将潜意识和意识割裂开,为了不让潜意识的动力浮现到意识中。从好的方面讲是保护自我心灵不因无法承受的不愉快感受而陷于崩溃;从坏的方面讲把让自己承受不了的东西从意识中去除,“眼不见心不烦”,自我欺骗。
目的(核心):让我们继续活在关系中。
结果:制造了各种复杂的心灵迷宫,也参与塑造了复杂恢弘的人性。
生成:在童年原生家庭中形成并固着,但在相当程度上会不适应以后的环境和关系。传统的精神分析观点看来,需要不断的觉知并升级自己的防御机制。
二、定义
课程中引用了著名心理学家J.布莱克曼的表述:自我防御是把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或某些组成部分,比如想法、感觉或者两者一起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
这里涉及几个概念:不愉快的情感,焦虑、抑郁、愤怒。
不愉快的情感:包括想法和感觉。
焦虑: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和对可怕事件将要发生的想法组成。
抑郁: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和可怕事件已经发生的想法组成。
愤怒:时由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毁灭某人和某事物的想法构成。
为了加深理解,布莱克曼在其研究中引用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来说明防御的运转机制:电流的电压是存在的,电灯泡是完好无损的,线路也是没有损坏的。可是,一个切断该电路的开关被扳动了,以至于整个电灯泡没有亮起来。这个开关就像是一个有意识的防御,——“我会使它从我的脑海里离开”或者“我不想去那里”。如果这个开关不是你有意识扳动的,那么这时你就有了一个无意识的防御。无意识的防御实践上运作的更像是断开电路。当电流变得太大的时候,电流强度方面的增加按触了断路开关,切断了电路,那么灯光就熄灭了。类似的情感(想法、感受,包括焦虑、抑郁、愤怒以及内疚等)的强烈程度预示着大脑的功能要崩溃的时候,一个心理的断路开关就被扳动了,某些想法被关闭在意识之外了——忘记。这种遗忘会自动的发生。
你的自我的容量是由原生家庭的关系的容量所塑造乃至决定的。原生家庭中一再被禁止的情感,很容易是你意识不到的东西。
成年人的基本防御方式都包含压抑和隔离两种自我防御机制
关闭想法就是压抑,关闭感受就是隔离。有些事情,如果你记得很清楚,但感受却不明显了,这就是启动了隔离;有些事情你的感受很强烈,但对事情本身却记得不太清楚了,这是启动了压抑。但基于性别的不同,男人容易隔离情感、女人容易压抑想法。
这里有个例子,夫妻吵架之后,男人会把事情记得清楚些,但过后没什么感觉了,这就是隔离;女人对事情记得不完整了,但还能体验到浓烈的感受,这就是压抑。
三、自我防御中的“要你命三板斧”
自我防御中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武志红老师把它称为“要你命三板斧”。
分裂:认为一个人或一件事完全的好或者完全的坏,但你做不到接受好坏并存。
否认:你否认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人身上有坏存在。(布莱克曼把否认分为:本质否认,行动上的否认,幻想中的否认和语言上的否认)
投射:你把坏投射到别人身上。
人们的心灵都能处理“好”,但从一开始就处理不了“坏”,而在最原始的投射中,一个人很难意识到这是内心的投射,而会认为“坏”就是存在于外部的客体上,而不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中。这个“坏”,一个是自体的虚弱,另一个是关系中的恨。
当一个人启动“要你命三板斧”的时候,会对关系造成严重破坏,让他的世界陷入恶性循环。
四、自我防御中的切割和认同
复杂的防御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向外和向内,这就涉及到投射和内摄。投射是将自己内在心灵展现在外在的屏幕上,内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自己吸纳到内在心灵中。投射和内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内在心灵和外部世界的交互影响,彼此塑造过程。
向外投射“坏”时,会发生“切割”,造成分裂和否认;向内内摄时,容易发生认同。
每一个人的心灵形成,都在各种认同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此基础上,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各自认识和感觉。
五、常见的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布莱克曼总结了101种,但不能囊括所有。安娜.弗洛伊德更是认为,人类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是防御。
武志红老师在课程中总结了19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幻觉、投射性指责、泛灵论、去生命化、反向形成、外化、攻击性转向自身、分割、凝缩、白日梦、搪塞、退行、升华、诱惑攻击者、合理化、理智化、本能化、穷思竭虑、自我功能的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