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学生:“这个单词map图你什么时候可以归纳完?”
学生回答我:“四周!”
我追问:“确定吗?”
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
那我又问:“那你知道按照这个计划去做,每周大概要完成多少呢?”
“应该是两册书吧!”孩子说
到这里我不再提问了,因为接下来只有Ta去做了才会知道这个想象的能力和自己的实际执行之间有多少差距~
后来每周来上课时候,我都会问:“完成了多少了呀?”“这样剩下的还有点多哦,接下来的时间你的任务好像变多了”“那你得加油咯!”
就这样,最后一周的时候,我问:“好像还有一周时间了,有可能完成吗?”“可以的!”
于是我画了一张图,“我们需要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完成三周的工作量,鉴于之前的进度,你觉得可能吗?”
……沉默……“不太可能”……
到这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也许孩子慢慢意识到原来制定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好像差的不是一点点。
我们总是想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往往孩子的结果和我们的期待之间不太一致。
是孩子没有言出必行吗?妈妈们会困惑:为什么说到做不到呢?
果真是说到做不到这么笼统吗?
我觉得未必,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法制定有效的计划
他们的“目标感”还不强,所以对于完成一个大目标需要实现多少小目标,没什么概念。(类似于你要去科文中心,要先走路去公交站台,然后坐几路车,到哪一站下车,再步行多少米才能到达目的地);
2. 不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是什么水平
也就是说对于自我的能力评估并不客观,不知道是否能完成。
这就好比有人问你,这个项目你要多久可以完成,如果说少了就是给自己增加负担,说多了又显得效率低下。
3. 没有路径的概念
同样是完成一个目标,每个人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这样能达成,有的人那样也能达成,但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
我要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我先做语文再做数学最后读英语,也可以先读英语再做语文最后做数学,这个里面就带着“个人色彩”,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去执行。
所以,完成一个大目标需要先完成每个节点的目标,这样才能“说到做到!”哪些环境概念不清晰、不明确的,就得去做调整,让孩子多多的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这样一点点的加大难度进行训练,才会稳步提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