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故事,就是在我出差回来后就收到通知,让我们准备公司资料,成功进入了供应商库。其余,鉴于我们的定位是做品牌策略,对于品牌的部分我公司特别慎重,要先做内部整理,然后再找你们。当中也沟通过两次,但一直没有下文,便不好再催了。至8月初,音信杳无。
我从未放弃寻找,学习,思考,以及全职工作的机会。太想念可以驰骋职场的日子。我相信,上海一定会有很多人如我一样,曾经工作也是光芒四射,但或许因为疫情,或行业,无法继续从事全职工作;还有该死的35岁定律,如文中开头所说,的确是许多HR只看35岁以下的简历。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放弃自己。总有晴天。
老家的一个亲戚介绍一位同样生活在上海的姐姐给我认识,理由是让她帮我找男朋友。同样生活在上海多年的我们都知,这个问题比什么都难,于是我们只是加了微信,并未见面。终于,在今年的3月份见了,一见若故。她以前是企业的HR,后来迷上培训、心理学,这么多年一直在不停的学习着。几年前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培训咨询机构。(比工作室大一些,算是个小公司,有一些讲师共同合作)。我们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欣赏的人,虽然身处不同行业。彼此的印象都很好。她直接说,看看以后是不是有合作的机会。
心理学对于我一点都不陌生,在来上海之初,工作压力较大时,我买了许多心理学书籍试图探索自己。现在想想,也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吧。当时并未想到要求助谁,也从未想过要学习心理学。可能一切都是冥冥中的指引。
再后来,她让我参加她们的活动,帮她作品牌策略以及传播规划。她的原意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和体系很成熟了,需要宣传来吸引新客户。所有客户的通病就是,认为公司什么都清楚,就差投入媒体宣传。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开始准备为她做调研和分析。一般来说,是要先准备合作计划书,然后提交报价确认后再提交具体方案。
但是,介于我们的关系,以及我对心理学的热爱—也是想系统学习,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先出方案,然后再讨论合作形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