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里面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活着》摘录1
一晚上,看了《活着》,没想到,最触动,最想写几句的,竟还是作者的那些序。以前我总拿“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来教育Anna,要多交朋友,多走出去,同时也觉得,在乎别人的眼光都是常态,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怎么可能超然于世。但看到这句话,又觉得,生活,最终喜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理。越活越没有骨气,说是事事考虑全面,想着他人的感受,可是这样真的活得比较类,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情况下自己先脑补一场大戏,或者,这样的自己,是有点讨好性人格,自卑,怕触到别人的防线,change yourself.
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
——《活着》摘录2
写作,其实更像是一种在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所以,它格外真实。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
——《活着》摘录3
不是专业的写手,确也感觉到有时候灵感来的莫名奇妙,或许这中间隐藏的是你生命走过的印记,还是初中的时候,看到雨中的飞燕,握着手中的咖啡,回顾着和同学的QQ聊天记录,就会有一些故事一些文字想去书写,现在大些了,听到路上人的对话,看到角落的零星碎片,也会突然有想提笔的冲动,文字,真的很厉害。突然想到说很多现代人常常通过运动来释放内心淤积的情绪,我也爱上过一段时间,而常年陪伴着我的,还是写作,每每看上写上一个晚上,一切,就都平静如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