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收藏每一个中国人的匠心
当狮子抖动起来,百姓生活的喜悦便跃然而上;
把热爱与责任灌注其中时,传承也就有了希望。
▷ 浙江诸暨有一张非常有意思的名片
那儿的人们只需听听声响或随意一瞧,就能咧嘴笑着报出它的大名——草塔抖狮子。
抖狮子的由来源于一场邻里纠纷。不过,这场纠纷的时间跨度颇长,一直从宋末元初闹到了清朝,可谓相当持久。
当时作为邻居的赵氏和杨氏皆因战乱而避居于草塔,可是两家总有摩擦,加之两家来头不小,闹得官府也很头疼,好不容易平下事端,总得庆贺一番宽宽心。
于是夹在两家之间的邻里纠纷调解员朱氏,就提议在每年二月十九庙会的时候,每家都出个节目给大伙儿热闹热闹,以示邻里和睦友好。
赵杨两家这么些年早已争得不想再争,便欣然同意了此议。
台阁和舞龙分别是赵杨两家的拿手好戏,而朱家太公创立的,自然就是抖狮了。
由此,每年的节日一到,三家必定一起出动,舞狮舞龙,走街串巷,热闹非凡。
▷ 抖狮子在民间的人气颇高
但和众多的 “传统”项目一样,它也曾经历过被雪藏的日子。在50年前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抖狮子未能幸免于难,以“四旧”之名被除。很多年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才得以恢复。后更是被授予国家级非遗殊荣。
世事变迁,令人唏嘘不已。
56岁的朱国祥,就是在那场运动中长大的。
年少时的他或许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意识,但越长大,就越加能感受到这场运动所造成的伤痛之深,时至今日依然难以痊愈。
他是草塔镇朱家村抖狮队的老成员了,他的妻子和姐姐都在锣鼓队里。
他的老朋友赵佰林是抖狮队的队长,他们都是草塔抖狮子的第五代传承人。
而他们的师承者,是一位九十多对高龄的老先生——朱维法。
由于运动而被迫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关系,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抖狮子的具体表演方式了。朱老先生凭着自己的记忆和经验,手把手教导这些徒儿们。
令人叹惋的是,这位可爱可敬的95岁耄耋老人已于前年与世长辞。我们已无缘得见老先生的风骨。
当初朱赵两人都还年轻,为了制作出更加美观的狮子和运载狮子的推车,纷纷祭出木工绝活,商量着改进的办法。那时候大家普遍都穷,就把家里能用的东西拿来凑上。一次次试验,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不知道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才终于生出了令他们满意的“孩子”。
这个“孩子”历尽沧桑,却又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寓意和祈望,寄托了老百姓最质朴的情感。
现在,但凡远近的村镇里有什么重大节日或活动,抖狮队都会被邀请去现场助助兴。每年的正月十五,还会去城里闹元宵,喜庆喜庆。
“大家办个晚会,都来参加,互相交流,火气也没有了,大家成为朋友亲戚一样的,矛盾也少了。”他笑,眼睛皱成一条缝,“因为大家都很欢喜的嘛。”
诸暨话里的欢喜,有喜欢的意思。
▷ 抖狮子是个团队合作型的表演项目
一个团队的人数可以多达38人以上,主要由抖狮人和锣鼓队组成。
抖狮表演考验的是整个团队的默契。默契度越高,表演出来就越好看。而默契的养成,自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需要足够的时间、高度的耐心和相互之间的包容和理解。
这与它最初创始的意义不谋而合。
在村子的一块公共空地上,一阵喧天的锣鼓骤然炸响,让期待已久的围观人群抖擞了精神。抖狮队在锣鼓队的热场声中气派登场,队员们一身黄红劲装,十分精神。
在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惊呼声里,狮子或跳、或抖、或扭……动作迅捷令人眼花缭乱,各种高难度绝活演绎起来真真是精彩纷呈。
而在这支抖狮队里,有着朱国祥和赵佰林,也有着年轻的后辈,他们配合默契,如同一体。
文化的火种,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