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永远不会放过我们任何人。这是一个事实,就像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我对于很多不幸的事情很容易抱有接受的态度,既然命运如此,我又何为。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做着无效挣扎只会让我更加觉得痛苦。选择接受这种不幸的安排,去体验这份痛苦,却让我意外地可以获得解脱的轻松感。这是无能和懦弱吗?在某种程度上是的。面对癌症、灾害这种自然的摧毁力量,面对一个人的渺小和局限,也许我剩下的就只有无能和懦弱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面对死亡的智慧和爱。不去哗众取宠地用死亡煽情,也不老生常谈地劝大家‘花开堪折直须折’,而是告诉大家这一路上到底会面对什么。
(一)生命意义
作者保罗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杰出、善良、高尚等等,但一定是个执著于探寻生命意义的人。
文学滋润了从沙漠生长的保罗,引导他思考、成长,并致力于追寻生命的意义。而大学里学习的文学,强烈的学术性让他觉得脱离了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所以,他另辟蹊路,转攻医学,“医师才能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人”。虽然中途调转方向,并非说明之前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自始至终,他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既然忠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也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只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就好。何况生命本充满变化,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也时刻都在发生转变。”
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我们建立的关系的深度。与其去研究生命的意义,不如亲自去经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保罗与无数病人建立联系,亲眼目睹他们的康复或者死亡。尸体成为教学工具,病人变成工作对象,生命的诞生和逝去在同步进行,一切使人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保罗同样害怕自己成为那种典型的医生,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的人性意义。
看到病人与家属惶恐痛苦不愿接受事实时,保罗逐渐体会到,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在那样的时刻,我抛弃了平时最常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死神的敌人,而是使者。我必须帮助这些家人明白,他们所熟知的那个人,那个充满活力的完整的人,现在只存在于过去了,我需要他们的帮助,来决定他/她想要的未来:轻松地一死百了,还是一袋袋的液体这边进,那边出,尽管无力挣扎,也要坚持活下去。”
这是对于病人的同理心,对于病人生命的尊重。我想保罗所探寻的生命意义,应该不是寻求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而是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面对生命的变化。
(二)死亡体验
确诊为肺癌之后,保罗经历了悲痛的五个阶段:“接受→消沉→讨价还价→愤怒→否认”。
刚诊断出来的时候,作为医生的保罗完全接受了现实并对死亡做好了准备。收集数据与主治医生商量治疗方案。与妻子商量接下来的生活计划,并决定要一个孩子。
接着陷入消沉。只知道自己将会死去的事实但不知道最后的时刻何时到来。如果时间长点也许可以重返手术台,如果短点也许可以写本书,再短点就要全部用来陪伴家人。但是,无法确认。“活在当下”这种真理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关于未来的那种巨大的不确定感令人死气沉沉;不管我走到哪里,死亡的阴影都会模糊任何行动的意义。”
再接着,开始与命运讨价还价,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不应该以这样残忍的方式来测试自己的信仰。
讨价还价之后怒气涌上心头。小半辈子都在努力奋斗,明明还有几个月就可以从住院医生毕业,刚看到迎来事业巅峰的曙光,现在却得了癌症?
最后终于来到“否认”。否认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事实,现在一切还未有定论,也许自己还能活很久。
保罗想要继续前进。癌症治疗初见成效后,他重返了手术台,完成住院医生的最后几个月工作。可是变故还是发生了,死神逐渐逼近。在完成住院医生的最后一台手术时,他知道这就是结束了。终于,他明白,必须要去创造新的自我了。
剩下的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多争取时间。病情不断恶化,治疗越来越痛苦。这个时候,他已经既不愤怒也不恐惧了。
本来就是如此。这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事实,就像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三)家人的爱
癌症让保罗和妻子明白,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正如妻子露西所说:
“虽然过去这几年我们过得很艰难,有时甚至产生走不下去的感觉,但这同时也是我一生中最美妙、意义最深远的岁月——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与痛苦平衡并存,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
为什么在确诊癌症后保罗愿意接受露西此刻为他生下孩子呢?
就像保罗自己所说:“我们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有了孩子会让离别变得更加痛苦,但生活绝不是要一味地躲避痛苦。最后保罗在注册吗啡平静地死去时,小女儿可以躺在他的身边扯着病床上的床被。在频临死亡的时候,仍然幸福地好好活着,才是保罗所追寻的意义。
为什么露西觉得她对死去的保罗的爱依然厚重,他一直陪伴在身边?
我想是因为保罗对露西来说是无法超越的。露西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妙、意义最深远的岁月。这段记忆将一直渗透入她接下来的生活,保罗死后,却也并不意味着生活又将彻底重新开始。情感就像是调味剂,几十年都喜欢用同样的调味剂,生活的味道依旧一样。
书里的语言读来觉得很美,保罗对待生命的真诚和思考让我深受感动。书中详细记叙了癌症的治疗过程,莫不如说是他走向死亡终点的历程。他从医生角度记下的关于癌症和死亡的毫不掩饰的经历,竟然让我感到了一股平静。也许当一个人去了解另一个人关于自身死亡的诉说之后,能从恐惧中获得一种安宁。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