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我看完了,伍绮诗一定是弗洛伊德的信徒,整本书都分明在说,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上次读到的阿德勒心理学竟然神奇地和这本书接起来了,为什么我看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会那么激动?而看到伍绮诗笔下的“决定论”又这么感动?因为前者让我感觉到治愈,但是后者是让我感同身受。我产生了共鸣。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197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社会存在两种歧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让我们从一本烹饪书开始,这本烹饪书寄托了三代人的梦想:玛丽琳母亲“渺小”的家政理想,玛丽琳不甘平凡的医生理想,莉迪亚取悦母亲的理想。“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也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花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我们再来谈谈那片湖。这个湖是兄妹之间的秘密,内斯曾经一把将莉迪亚推进去,又拉他出来。哥哥是她唯一的朋友,是这么多年以来唯一一个明白自己不能承受的理想之重的人,她记得他温暖的手,把她从湖里抓住,告诉她踩水、踩水,把她从水里拉出来。所以她生气,“他再过几个月就走了,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赢得朋友、影响他人和成为科学先驱”。“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所以她在最迷茫的时候,竟然觉得自己属于那个湖。
然后说说两个身份。玛丽琳是个优秀的女性,可惜生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她不甘做一个家政妇女,她渴望出类拔萃。詹姆斯却深知“与众不同”的痛苦——褐眼镜、黑头发的“东方人”、“偷渡者”、“异类”,他只希望普通、合群。所以他们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秘密的家庭,他们约定好“不追问过去”,然后一个人明目张胆地把理想寄托在女儿的身上,另一个人把合群硬生生塞进儿女的性格里。
再然后我们看看两个人——汉娜和杰克。汉娜可以理解为是作者,从情节上推断下来大概是10岁,习惯被忽略,喜欢躲在沙发后面,桌子底下……喜欢偷偷收藏家人的东西,感情细腻一如作者本人,她发现了天花板上的鞋印和米白色的涂改液;她知道家里什么时候需要水龙头滴水的哒哒声;她认出了莉迪亚脸上连大人们都看不出来的假笑;她看到杰克绵长无望的爱……一个十岁的可怕的小姑娘。
再是杰克,按照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杰克之所以是同性恋,大概是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导致;至于为什么爱上内斯,也许要追溯到内斯母亲离开时,那时他就开始同情、心疼,并且从内斯身上看到了自己,柔弱又坚强。杰克也算是莉迪亚“想不开”或者说是“想通”的诱因吧,他敢爱,敢做自己,莉迪亚则永远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当她越了解杰克就越厌恶自己。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家庭,会发现他们太内聚了,太向心了,太孤独了,他们没有一个朋友,所有人都没有朋友。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把时代矛盾缩小,把家庭矛盾放大,无非是要表达一件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满足他人的期待。但我读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沟通啊!生活太苦,常找人聊一聊,好吗?
伍绮诗的感情太细腻了,我常常想,生活里我们要接触很多人,但是我们总是很难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本书几乎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但是细节描述实在太棒,我非常喜欢这本小说,《无声告白》值得每一个父母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