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本能够引人深思的小说。或许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读一读,每一位孩子也应该读一读。
这本书叙事视角独特,顺叙与插叙,现在与过去,双线行文,同时展开;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整本书的情感基调都是压抑沉闷的,却又让人不断反思。
故事是由一个高中女生莉迪亚莫名其妙的失踪开始的,父母给她所有的“朋友”打电话询问去向,结果却发现这些平日里口中的“朋友”跟她并不熟,不久后发现她竟然沉尸湖底,而警察经过调查得出结论竟然是自杀!因为女儿离奇的死亡,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家人也开始慢慢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从而寻求莉迪亚死亡之谜。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在大三时认识了她的老师,当时的哈弗大学博士生詹姆斯。詹姆斯是美籍华人,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玛丽琳爱上了他,而詹姆斯则因为她的普通平凡能够融入大众而喜欢上她,于是两人坠入爱河。
詹姆斯毕业后未能如愿留校任教,而是到了一个小城市的三流大学任教,玛丽琳此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因此不顾母亲的反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两人结婚搬到了小城市生活。婚后生活波澜不惊,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生前最爱的一本饮食书,她才发现母亲的一生是如此卑微,她不想像母亲一样,过着如此卑微平凡的生活,生活中只有丈夫和家庭而失去自我。因而她想找回自我,想要继续自己的梦想,于是她抛弃了丈夫和两个孩子,不辞而别,消失了两个月,想要继续自己的学业,实现当一名医生的梦想,但却因为晕倒就医而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于是她认命了,继续回归家庭,就此放弃的自己的梦想。
与此同时,她的女儿莉迪亚,却因为害怕再次失去母亲而承诺自己,一定要满足母亲所有的期待,因而,母亲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和理想转嫁到了女儿身上,不断让女儿学习生物、物理、化学相关知识,她忽略了儿子和小女儿,把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到了莉迪亚身上。女儿一开始还能做到,慢慢地却不堪负荷,却又担心母亲再次离开而只能接受这沉甸甸的爱。
父亲詹姆斯从小就因为自己是华人而不被接纳,总是与众人格格不入,这是他最为苦恼的事情,也是他内心最不能碰触的伤疤。因而,他无比希望自己聪明漂亮的女儿可以融入群体。他总是让女儿多交朋友,让女儿约同学,给同学打电话,但事实上,莉迪亚却一个朋友都没有。
面对母亲希望她成为与众不同的医生和父亲希望他融入群体广交朋友的沉重的压力,她痛苦不堪,一面努力,一面撒谎。唯一能力理解她的,就是被父母忽略一心想要离开家的哥哥内斯,但哥哥却考上了哈佛大学,即将离开家,离她而去。尽管她藏起了哈佛寄来的各种信件,甚至撕毁,都无济于事,她苦闷生活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即将失去。
于是,走投无路的她选择了接近她的邻居,她哥哥最讨厌的同学杰克,一个臭名昭著的学生,但对于莉迪亚来说,却是一个情感的宣泄口。她总是跟他说她家里的事情,尤其是她的哥哥。后来她才知道,杰克原来喜欢她的哥哥,但是他的哥哥却无比讨厌杰克。迪莉亚嘲笑他可悲,因为他喜欢上了最讨厌他的人,但杰克却反过来嘲笑她:至少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你呢?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莉迪亚。夜深人静时,她一个人去了离家不远的湖边,上了码头边的一条小船。她在船上思考,才发现自己这些年痛苦的根源就是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她只是因为害怕再次失去母亲,而无条件地满足母亲所有的期望,把母亲的理想当成自己的目标;为了迎合父亲而假装自己很多朋友,而此刻,她不堪重负,她决定要重新来过,开启自己全新的人生,过她自己想过的生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此时,她想起内斯教她游泳时的情景,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于是,她走下了小船,投入了未知的水里,却再也没有上来,在无声无息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中有一个无足轻重却又无法忽视的人,那就是莉迪亚的小妹妹,她就是汉娜,她被所有的家人忽略,总是躲在一边冷眼旁观,或许她是唯一一个清楚所有事情的人。直到故事最后,父母才发现他们还有一个女儿,才开始珍视她,或许,经历过失去之后,父母会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去爱这个女儿。
或许,这只是我读后的大概印象,囫囵吞枣而已,并不恰切。但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一,作为父母,该如何恰如其分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理想与孩子的人生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们的,父母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者自己期望的生活模式和人生轨迹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许父母能做的,便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为其提供实现自己理想的条件,仅此而已。没有谁可以决定别人的人生道路,没有谁可以为别人的人生打包票,哪怕是父母也不可以,可以引导,但不能决定。
第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最佳途径。
第三,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明白,尤其是女孩子,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失去自我,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无论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家庭。否则最后就会成为像玛丽琳和她的母亲那样的人,生活就是围着家庭丈夫转,活的卑微无趣,终其一生留不下任何痕迹。
第四,异类的压力和负担往往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我们既要与众不同颖脱而出,也要能够回归群体,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可以与众不同但却不能格格不入。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想法之间的关系;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迎合父母的期望与实现自己的理想之间的平衡点,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