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里不是中原重镇,也不是几朝古都,却有着两千多年的汉文化传承。
这座在秦汉古迹原址上建起的展馆,并非地处城郊野外,它就像一位不善言辞的年长智者,一直大隐于南粤闹市中心。
这就是位于广州越秀区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如果不是因为学习篆刻,我不会像今天这样,怀着拜谒的心情来观看这里的几枚国宝级汉代印章。
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常常不经意间路过它赭红色墙垣,也曾走进参观过几回,只有今天才读懂赏析了部分瑰宝。
【2】
“印宗秦汉”是每个学习篆刻的人知晓的原理。
在许多历代印谱中,一些经典印章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像学习素描的人都会记得大卫的模样,如果能亲眼见到实物感觉更是不同凡响。
今天看到的是西汉时期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公元前137年_公元前122年在位)的遗物。
“文帝行玺”,一枚龙钮金印,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中年代最早的金印。
在博物馆精致的透明展柜里,看到实物原样还是有些令人震撼。
在汉朝只有皇帝和诸侯国国王才能使用金印,其他高官一般为铜印。
该印章方正的顶端雕着精巧的金龙,文辞带“玺”,看样子印章主人想与皇帝比肩。果然两千多年前的精湛做工和印文设计在印学史上堪称一流。
金印的顶、底雕刻状,上端的龙样雕刻被称为印章的“钮”
印章蘸上红色印泥盖出的图案,被称为“印花”。“文帝行玺”四个字至今清晰可鉴。
汉代官印大部分是金属铜所做,而私人名印则刻在玉石上。
玉印“赵眜”经历了两千年的沉埋,依旧保持着明晰的线条。它是南越国王赵眜的私人印章。
印章带田字界格是秦朝印章的特色,而此时身处南粤大地的南越国虽已归属汉朝,由于远离中央政权,淡化了中原文化变迁,依旧遵循着前朝的文字规范。
1983年,正当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试验田建设得如火如荼之时,无意间扣醒了位于解放北路象岗的这座地下宝库。
翻阅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麦英豪先生的回忆录,记载着南越王赵眜墓室发现时的描述。
“室主身着丝缕玉衣,……. 玉衣上胸腹位置处发现九枚印章。计有‘赵眜’、‘泰子’、‘帝印’玉印三枚。龟钮‘泰子’和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各一枚。”
还有四位夫人的印章。古人右为上,所以“右夫人玺”为龟钮金印,而另三位“泰夫人”、“左夫人”和“□夫人”则是龟钮鎏金铜印。后宫称谓与朝廷汉室同出一辙,后宫印章也等级森严。
“右夫人玺”
相比呈色黯然的另三位夫人铜印
【3】
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是南越国创始人。
他本是被秦始皇派往岭南平定百越的将领,后镇守龙川。
秦末中原各路叛军崛起天下大乱,朝廷无暇顾及远在岭南的番郡。赵佗率军打败其他各路将军,统一岭南,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国君。
在赵佗统治南粤期间,他实行“合辑百越”政策,自行带头与当地百越族民众和谐交融,同时倡导中原文化,使南方地区从此开启文明进程。
直至今日,虽然广东方言一直与国语相差甚远,但它始终是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包存了许多古汉语发音和语法。
赵佗是位长寿的元首,享年103岁,他的继任者是孙子赵眜,也就是我们今天讲述的名贵印章的主人。
南越国前后五代国君与汉王朝几番疏离、几番归顺,最终被汉武帝所灭,从此完全纳入华夏版图。
从赵眜墓室出土的几枚印章不难看出,及至第二代南越王时期,汉字文化已在南方根深蒂固,与秦岭大地的中央地域同出一脉,其篆刻水平完全可与当时的中原名胜媲美。
2004年广州新发掘的南越王宫署遗址中出土了部分汉代简牍,其间的文字更是说明了南越国在文化方面与中原一直保持同修共进。
秦汉时期各地简牍文字比较表
【4】
步出博物馆大门有种瞬间穿越感。
路面车水马龙、喧嚣繁荣,广州曾经的许多对外窗口好像都与它近在咫尺。
闻名世界的广交会旧展馆就在对面,而毗邻的广州火车站又是南来北往的国人必经之地,就连影视中曾代表开放形象的中国大酒店也是它的邻舍。
现代化的气息与建筑没有破坏南越王墓的氛围。博物馆内依旧保留宽阔的楼庭和花园,宁静而庄严。门外耸立的红墙把它围成一座端庄的“铭印”,记录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古城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