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精进》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些答案,“精进”一词是来自佛教,意为“努力向善向上”。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可以作为我们奋斗路上的一本工具书。
如何对待时间
一个人怎么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资源,上帝给我们每个人每天24小时,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改变。如何对待时间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时间,对待时间的态度、方式却千差万别,也因此,我们每个人取得的成就不同。
有的人随意地挥霍时间,整日荒废度日,最终一无所成;有的人严格规划,自律克制,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孩童对任何事情的“郑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孩子在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我们成年人在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解释说,郑重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这与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的时间视角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要树立一种“延伸的当下感”,可以从当下审视过去,也可以是未来存在当下,具有囊括过去与未来的包容性。我们要用更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林德沃也提出了十条对待时间的建议:
生活在当下;
严肃地对待时间 ;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
视未来在于当下 ;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除了这些对待时间的观点,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还划分了不同时间视角的人,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怀有不同的态度。
拥有积极过去视角的人,以积极心态往回看,对现在拥有的怀有感恩之心,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拥有消极过去视角的人,以消极心态看待过去,往往会陷入伤害和负面经历的回忆中;
拥有享乐主义视角的人,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想要尽情享受当下;
拥有宿命论视角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
拥有未来视角的人,具有前瞻性,他们更关注未来目标,当下幸福感并不高。
这五种视角,各有利弊,津巴多建议我们要采用混合折中的方法来使用,多采纳积极过去、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之中找到平衡,根据不同的实际场景加以灵活选择,如在工作中采用未来视角,生活上采用享乐视角,和家人相处则采用积极过去视角。
树立自己的目标
了解了什么是正确的面对时间的态度,我们就应该为自己掌握的时间设定一个目标。
而目标时限的长短,是一个很精巧的问题:时间过长,我们容易失去耐心,在实践目标中,我们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心灰意冷,放弃目标;
时间过短,我们又埋头苦干,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不知道到底在为何奋斗。
因此,处理好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将5年时间设为一个目标的阶段。
5年的时间不是很长,有利于我们制定详细的、可实行的行动计划,并且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执行下去。同时,5年的时间又会不过于短促,不至于让我们拘束于目标的实施,可以更多地思考它带来的长远意义。
有两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生活中近期和远期的冲突: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比如说,你计划自己未来五年的职位,不要泛泛空谈“比现在更好”,而是要细化,“要在世界五百强公司做到管理层,薪水要比现在高二倍”。将你的目标细化,实现起来也更加有目的性。
2.降低近期未来中“非期望行为”的便利,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让你近期影响目标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逼迫自己停止在这些无关的行为上寻求满足,转而坚持长远目标。
比如,把自己的手机微信退出,关闭朋友圈,避免自己时不时就要看看手机消息的坏毛病。即便是最后可能又会再次打开、登录,但是因为中间流程的繁琐,增加了挑战的难度,也便增加专注的可能性。
注重积累
有了正确的时间态度,时间适当的计划,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事情才能变得更加厉害?到底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
答案是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产生积累效应的事情。
物理学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情后获得的收益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半衰期就是完成这件事带来的收益的持续时间长度。半衰期长就是指它带来的效益时间长;半衰期短,指这件事情带来的效益时间短。
因此,我们要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其实,这与李笑来提出的“积累”理论一样。我们完成半衰期长的事情,其收益在长时间内存在,多次完成后就形成了积累。即便每一件事情的收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半衰期够长,我们就可以让这个效益传递下去。积累的作用一旦显现,这些就会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基石。
同样的,半衰期的概念可以用来衡量“经典”。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获得收益的半衰期长,可以产生积累效应;沉溺于无效的网络文章,虽然刚阅读完会觉得道理满满,但是却因为其半衰期短,收益很快就衰退。
这就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多阅读一些经典。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长期的历久弥新的积极影响,而不是像生活中的信息噪音一样。
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事先考虑下它的收益半衰期。
时间节奏和质量
在明确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并且设定了我们目标的时限,确定了我们要做的事情类型之后,我们还要提升时间的使用质量。
时间管理的误区
虽然现在时间管理的理念广为流传,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时间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他们因为要记录时间,要完成自己的计划,反而导致自己更加繁忙,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我们要知道,时间不需要管理,也无法管理,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时间管理对时间表面进行干预,但是却忽略了时间问题产生深处的根源。我们不妨走出时间管理的误区,开始转变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质量,把握时间的节奏。
掌握时间的节奏
使用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相反,我们要合理分配时间,在生活的时候放慢时间,尽情体会时间的流逝,在工作的时候加快效率,完成工作。这样松弛有度的使用时间,如同交响乐,有慢板乐章,也有急促的高潮。
对于工作中的常规事物,体力劳动,和别人无法统一的看法,重复性的活动等,这些我们可以尽量追求快速。
而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情,与家人共享的美好时光,欣赏艺术品等活动,我们则要过得慢一些。
此外,时间的快慢决定了时间节奏,利用时间的深浅则决定了时间的质量。
我们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验:全神贯注的做一件创造性的事情,尽情沉浸在里面,全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进入这种“心流”的状态,即便是时间很短,我们获得的满足感也很强烈,这正是因为我们达到了时间使用的“深度”要求。
要想实现时间的深度,我们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在闲暇的时候,专心投入自己的爱好,实现对时间的高质量利用,这样我们在爱好上的成就也许会让我们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