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 适时教育

            融合创新 适时教育

      第九组 米村初中司慧玲

      阳光明媚,碧空如洗。

      上午聆听了郝兆杰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便捷高效,同时科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兴趣。

          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动,要为我所用。疫情期间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习持续进行,停课不停学,技术学习的重视被推倒了顶端,内驱力的需要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渴求更多,但没有面对面的督促和情感交流,学生的成绩和学习习惯也令人堪忧,是科技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的一种挑战。对于信息技术我们边接受边选择,如优化教学评价,可以更加公平化,便捷化,注重过程化,评价更加合理化,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跟随时代步伐,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变老。

      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我们准备好了吗?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未来已来,唯变不变。

      浮云无意,学者有情。

      下午聆听了胡雄彦的讲座《可见的学习 一种适时促进的教学视角》。胡老师是理论型专家,胡老师对教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有多维性、同时性、即时性、不可预测性、公开性、历史性;并且更深一层明确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名词:元分析,是一种对分析的分析,是对文献再进行统一的分析。哪些因素对学生的成绩最大?教师就是学校最大的变量,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提升愉悦感,提高班级学生参与度和锻炼任务的毅力。教师的风格会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产生重大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格是一个同频共振的集合体,也是成正比的。学生的的情感态度及先前经验也会对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充分了解教育主体学生,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内心感受,是教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根本源头。

      学生个体是复杂的,老师的修行是长远的。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所以需要教师有更有智慧和策略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的胜任感,设置中等难度的挑战,及时延时适时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个人效能感。适时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但空洞的表扬也会带来消极的问题,如造成焦虑,助长依赖,唤起防御,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有效的表扬是具体真实的描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描述而不评价,把评价留给学生思考。

      追寻教育的真理,是深深的海,没有光亮,修行的路是孤独相伴,幸好有一群人的相遇和相聚。仰望光,去靠近,去点亮,去照耀,收获自己的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