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年的支教,在平平淡淡中翻过了一半。回望,没什么刻苦铭记的,因为大多数时候,只是平淡地完成。加上期中考试前一周被调去教导处做事务性的工作,只需要按要求重复做,难以有多大的创造空间,日子相较于教学也就平平无奇。说到总结,按照生命成长来说,我会提取“接受 悦纳”为关键词,对它的注解是“一切终将是最好的安排”。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作为支教老师,服从支教学校安排是必须的,注意是必须,这跟大局意识、集体意识没有太大关系,充其量是个体到一个集体中最划算的选择——因为不是支教学校需要你,而是你需要支教学校。对于支教学校的安排如果跟自己的“标识”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合拍”,固然让人身心愉悦。可不一致呢?会去争取,可争取的背后是什么呢?细想就知道,不过是“作茧自缚”,呆在自己经验垒筑起的“舒适区”中。小学哪有那么细化的专业?作为小学老师,应该是什么都能教,什么都会教,因为它是生命启蒙阶段,没有太多精细高深的知识,更多时候是用老师自身的人格去示范影响人。
其次,你去争取,争取什么?不过是讨价还价后的心理平衡吗?可别忘了一点儿,你是否有讨价还价的资格。也许这句话说的有些刺耳,可静下来想一想:如果你是学校管理者,在不知道老师的真实水平前,你让人家怎么知人善任。你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传统好老师”吗?你敢保证所带班级学生成绩不说遥遥领先,就说大有起色吗?别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要知道我们所谓的“能力”更多时候是遇到的那些优异学生给予我们的“好名声”,而不是像波迪小姐那样改变了多少“问题学生”,更没有卡特教练那样去创造什么。
不争也是一争。要相信没有那么多人为难你,在你的出现不造成对他人的“威胁”情况下。因为你此时的身份是“支教老师”,这个标识注定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稳稳当当、踏踏实实过完这一年即可。当然,我说的是更多时候。如果你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妨“开出一片新天地”。
我这样说,也就意味着这一学期的支教给我最大的改变是心态上的,即,学会接受,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然,接受的同时,得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毕竟工作暂时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外,得给自己寻找一个出路,给生命一个向前奔赴的方向。我选择的是阅读和学习。
这一学期在阅读方面自己完成的一个突破是量和质上的双提升。量上,除了纸质书外,利用碎片时间借助“帆书”听完了75本书。纸质书完成了《阅读搭建精神天梯》《喜阅读出好孩子》《作文六要》《自由说写十二讲》《跟叶圣陶学写作》《美的历程》《影之翼》《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认知觉醒》《教师成长力》《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阅读输入的同时,在简书和微信小打卡中进行输出,粗略统计有八万字左右。阅读让自己感到空前的无知和浅薄,书写让自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及越来越麻木。
学习,这一学期继续在线上通过购买,参与谷里云书院干国祥老师的备课营,完成了在原学校五上的语文备课;参加了童喜喜老师发起的“新孩子专业阅读公益行”,在第一期培训的4400位学员中被评选为“优秀学员”,是二百多位中的一位并获评“地区阅读观察员”;参与了两次所在工作室的分享,一次是在香山路小学,一次是在师院附小,在香山路小学分享的是自己听课后的感想,说出了自己的认知,得到了到会老师的评价“好厉害”,师院附小完成了像刘老师一样的“脱口成章”“娓娓道来”,知晓了自己也可以演说的有条不紊,有观点有故事。
下学期自己不知道会到哪个岗位,但我相信经过这一学期的历练,自己可以平和地应对,因为我相信:一切终将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