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以后,我就离开了家门,成为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打工一族,或者说是成为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工中的一员。而父亲仍然在故乡,耕耘在他的田野,守护着家园。
那些年,既无电话更没有手机,出门在外,想家的孩子给家里写封书信,一月一封,或者两月一封。父亲不识字,总是交给村里有文化的二爹来读给他听。我只在信里告诉父亲,在外打工的生活情况,让他不用为我担心。也不需要父亲回信,父亲也不给我回信,因为我们也没有个固定的地址。
后来村里有商店了,还有座机电话,这部电话就成了村里在外打工人的唯一联系通道。有事打个电话,商店主人是村里的堂哥,接了电话,先挂掉,就去叫我的父亲来接电话,一般都是在晚饭前后。因为在外面,不知道家里的季节,和农事的闲忙。那时候城里路边的磁卡电话很方便,过几分钟我再拨过去,父亲就来了。有时父亲忙着,饭都没顾上吃,放下筷子就跑来接电话。电话的交流更加直接方便。家里情况,我在外面的状况,通过电话的传递,彼此熟知。
后来我们有了手机,再后来给父亲也买了手机,教会不识字的父亲,接电话和拨电话。如果家里有事,父亲打我们的电话,我们挂掉,再给父亲拨过去。这种与父亲交流的方式有十几年了。
在二三十年的光阴里,我从懵懂少年,到成年结婚生子,到孩子进入大学,而父亲也一天天苍老了容颜。
去年春节时,与父亲喝点小酒,父亲居然很高兴,谈兴很浓,兴致勃勃讲起了许多家里的历史和往事,这样的时候很难得。我也很乐意父亲谈过去我不知道的故事。那一刻温馨的画面至今一直在我的心里回荡。
那一天,我从西安去了汉中市,身处外地。那天下午下班后,我和同行老乡喝了点酒,饭后我给父亲拨了电话。与父亲大约有半个月没打电话了,此时正是父亲看电视的时候,父亲每晚必要等电视播过天气预报了,才熄灯睡觉。我与父亲聊起了我的近况,说起了在外遇到的一些烦心的人和事。父亲倾听着,也给我说起家里的事。我和父亲聊了二十多分钟。挂了电话,我感觉人也心情舒畅了,一切都变得风轻云淡。忽然觉得,我和父亲是父子,也是知己。
这么多年过去,与父亲的交流,从来都是敞开心扉的坦荡。虽说如今信息发达,交友方便,而我的微信朋友已有四百余人,人生在世,遇到的人不少,能够交心的人却不多,笑时陪你笑的人,不一定在你哭时陪你哭。人与人之间都是带着面具的交往,真正的能敞开心扉交流的人,几乎很少。
只有父亲是可以无话不谈,愿意听你倾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苦乐甘甜。也许真应了那句话,不论你多大年纪,在父亲眼里,你仍然是他的孩子,无论何时,他都会牵挂你的快乐与忧愁。家有老父,永远是父亲的孩子真的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