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篇文章我们一直在说复盘、从头开始,但是你会发现这件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回事儿了。
当屏幕前的你看到了一篇文章或者视频,受到了触发,然后感慨过后不了了之;还有一些人受到触发后简短的思考,然后写下笔记;最后一小部分人,进行了复盘,并且把每日反思这件事逐渐养成习惯,完成蜕变。
这其中,越往后,行动越多的人就越少,而看了,看到一半关了,【觉得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我做不到】的人才是你我这样的大部分人。
这就是个人成长中最大的难题,知道你说得对,也想做,但是做不到。
在以往的分享里我说到:提升自己非常简单,你若想改变,有千万种方法,随便上网一搜,根据上面所述做一遍,然后调整,事情就解决了,如果看了后你什么都没做,一如既往,那只能证明你并不想改变,或者如今的困境没有逼得你走投无路。
可这句话的问题在于,太过于绝对,过于理性。
如果假设每个人都是那么理性,把每件事分析的头头是道,都能总结出自己的道理,或许这世界上所拥有的的困扰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可抗拒惰性,在成长的路上,你只有逆水行舟,内心世界不断的崩塌重组,才会完全蜕变,就像硬生生的刮掉身上的皮一样,痛苦耐忍。
就拿自律这件事情来说,我想通过运动减肥,我想早睡调整身体,我想每日读书坚持成长,我也想活得光鲜亮丽,这背后,如果没有足够的动能和理由支撑着自己,单靠方法和模型,还是很难达成。
因此,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人们会有以下四种反应
不闻不问: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你看到了这些问题,或者这些问题困扰到你,已经逼到眼前不得不做了,我们才会开始内心的难受和挣扎,最后艰难的挺过去,时候发现,好像这件事也没那么难。(就好比公司裁员被选中,十年如一日的底层员工,如果你不想,低工资和不成长完全不会困扰到你,这些问题也一直隐藏起来,等待某一天的爆发。)
所以我说,在这世上每个人都会成长,只是有的人速度太快,有的人速度太慢,慢到工作十年还和刚毕业的懵懂少年一样。
找借口:还有一些人相对敏感,容易被身边的同事朋友或者文章所激发,如果敏感度低一些,是短暂性的,那么在这段时间,便会焦虑(焦虑一直都在只是此时被放大),然后会难过,会买一些书籍和课程,会跟身边人吐槽抱怨,事后就不了了之。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最终会变成借口大师(或许这就是我的命吧,或许是他有天赋,我的原生家庭不好,我没有成长的环境和老师带我)。
如果敏感度高一些,也会难受痛苦,因为痛苦所以激发出的动能,让自己可以做出一些总结,这些总结基本等于解决方法,并且分辨是非(好比熬夜的危害,一直不自律的原因,总被情绪牵着走)。过后的几天,因为这样的总结,会推动自己前行一段时间,不过只是一段时间而已。
懂得做不到:还有一些人,在生活工作中时常会发现问题,然后即刻知道并分辨对错,可因为各种原因的影响,只是触发的及时,不会对结果产生更大改变。
懂得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辨对错,并且选择正确的路径。
在这四种人中,能达成结果的,是最后一种,也是最难的。最接近结果的是第三种人,最能改变自我的,是第二种,这也是我们大部分工作中的人,所面临的。
那如何改变呢?或者说如何从第二种变成第三种,最终改变自己呢?
因为受人性、惰性的影响,我们不说爬楼梯式的跃迁方式,而是说一说怎样才能最小化触及改变的痛点。
换一种说法,以上四种人,蕴含两种性格行事风格,理性、感性。
而任何一种人,都被这两种性格因素包围着,只是占比多少而已,我们不能总说【存天理灭人性】,总说【但凡事情都有解决方法,一二三摆在眼前你自己选就是】,而是现实一点,从最大可能性,去改变。
《老喻的人生算法》中说道:真实世界是不确定的,具体而言,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两个不确定的事情,不确定的内心世界和不确定的外部世界。
内心世界的不确定性,体现为不充分,我们似乎总是没有准备好知识不够,智慧不够,经验不够,理性不够,时机也总不对。
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则体现为未来模糊不清,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无法预测,你的付出不总是有回报,你愿意非常努力,但却不知该如何发力。
所以我们要有一套人生算法,先去感知,获取信息;然后认知,把所有可能性都罗列出来,评估可能性;决策,分出黑白;行动,完成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克服:片面、狭隘、模糊、侥幸、宿命、追悔、非理性、冲动、犹豫、武断、情面、霉运、孤独、爆仓、迷信、无知、衰朽、贪婪。这十八种因为外部世界所触及自己带来的不决策失误。
可说白了,这还是一套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方法模型,重点在于你能否去使用它,使用当中触及人性的多不多,难不难,如果难,很多人就放弃了,那我们就把它变得简单一点,只谈行动和决策。
行动:做才能得到,任何事情,不做,永远没有结果这是必然。
决策:逐渐把感性变为理性,去锻炼那懒惰的理性思维,然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决策中,重要的点在于正确的评估,我们不去搜集各种信息评估这件事情怎么做,而是先评估如何让自己理性起来,如何区分何时感性何时理性。
借助外力:工具,模型,当你设定目标,就可以选用PDCA/SMART法则制定过程,运动手表,在上面看到心率、速度、公里数,如果没有它之前,我只知道自己难受,自己不行,可有了工具,看到心率就知道了,心肺功能不行,就放下速度,把我“跑不了步”变成具体的问题环节。
自我触发:多想,多总结。想总是简单的,任何一件事只要你去想,你总能找到解决方法,就算是事后诸葛亮也好,然后逐渐养成习惯,变成在事情发生,就受到触发,有了立马分辨对错的能力,或者起码你知道这个时候应该理性分析还是感性随缘。
然后,在每次做事的时候,都通过这个方法,先去知道应该理性还是感性,比如休闲娱乐的时候,应该彻底放松,那么理性调动的你既然决定要去放松,那就设定好时间,然后心无旁骛的参与进去,同样感情上的事、生活上的事也是一样。
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人一时半会想不起来解决方法,而是先慌张,紧接着到处问朋友,一般事后才会冷静下来,然后后悔。
所以,直接忽略掉最复杂的,先简单想想要以什么样的心理去做,因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讲逻辑性,这世界上有太多的复杂因素、情绪影响着自己。
那就先去判断这件事,然后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接受。
一个人成熟的体现在于:认识到所有抉择的后果,并且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