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虽然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了电视,但是当露天电影放映时,内心的享受和生活的惬意还是会扑面而来。
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热闹,尤其是夏天。白日里天气太热,人们往往咋下午三四点以后才会去田野里农忙,晚上七八点才回来。而六点以后,小孩子们就在放学后等在戏台那里,一边看着工作人员搭建晚上露天电影的简易设备,一边和小伙伴们在戏台上捉迷藏,等待家长回来后的那一嗓子“回家吃饭了!”
吃完饭后,天也完全黑了下来,戏台周围喧闹起来,暗黄色的路灯亮了起来,孩子们的嬉笑声,男人们的谈论声,女人们的家长里短,还有自然本来的原声,明明各自都有各自的特色,却又奇妙的和谐统一。
开始放电影了。有的坐着马扎,有的坐着小板凳,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站立垫脚。小孩子却是坐不住的,东跑西跑,偶尔和家里的大人要上 一块钱,便能和小伙伴们们享受冰棍的清凉,或者来上一根滋滋冒油的炸火腿肠,闻着空气中不断弥散的味道,也能成为小孩子们中间令人羡慕的对象。
至于电影演了什么,小孩子们是不会去注意的,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大人们在享受劳动后精神上的放松,孩子们却永远快乐。而最终让我最难忘的,是记忆中那种人群的“味道”,是回忆里嘈杂却又温暖的声音,是聚在一起的那份快乐与惬意,单纯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