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初期的定海神针—温峤》一期中我们约略提到了平定苏俊之乱的晋军统帅陶侃,但似乎给我们的感觉是,好像这个人没有大局观,个人的小九九比较多。这其实只是特殊条件下带有一定原因的微小片段啦,从陶侃的整个人生来说他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啦。
在刘裕篡晋建立刘宋后,原东晋的封爵中陶侃是仅有的子孙爵位未被废除的五人之一。与此同时他还是唐朝唐德宗执政时期,所追封的六十四位古代名将之一,而后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也位列其中,由此可见陶侃在历史上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陶侃生于公元259年,字士行,今江西九江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老爸陶丹曾在三国时期孙吴做过扬武将军,但他这个将军的地位和我们今天的将军是不能比的啦。
陶侃在童年时,老爸就在战争中牺牲了,没有了老爸这个经济来源做支柱,陶侃的家境因而更加的贫寒。早年丧夫的陶母湛氏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由于经常和一些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再加上母亲的教育,成年后的陶侃自然在人品和能力上不同于凡人。但因那时的环境所限,没有人欣赏提拔,有才却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因生计问题,后来,不得已在县衙里坐了个小小的县吏,监管渔业的低等差事,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不管怎么说,官虽小,但有时也会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腌鱼给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后,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从而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后人赞誉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至此,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之下,生性豪爽,广交益友的陶侃没有因家境的原因而有任何的额外之财,因而虽然也算是一个国家的公务人员,但家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
相传,有一天,鄱阳的知名人物,孝廉范逵一行人路过陶侃家投宿。当时连日冰雪,陶侃家本就贫穷,又因事先无准备,家里没有任何能待客的东西。再加上范逵的马匹随从很多,这种现象要是放在一般人手上,那就是要赶客出门了。
陶侃的母亲湛氏不慌不忙的对陶侃说道:“你只管去先把客人留下,我自有办法招待。”。原来是他的母亲剪掉了多年的长发,做成两段假发,随后便让陶侃拿去卖钱,买了几斛米又置办了几样酒菜。
在那时我们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的诚心。紧接着又把家中预留的几根屋柱,全都劈开当柴烧,还将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作为马料。
这次的投宿对范逵来说可谓是随从和马匹都得到了安顿。席间,范逵和陶侃交谈起来,结合时下的境况范逵不免对陶侃的情意感到过意不去。同时,交谈后发觉陶侃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有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
第二天的早晨,范逵一行人离去时,陶侃追随相送不肯停止,送了将近一百里路。临别前,对陶侃的人品和能力有了一定了解的范逵便对陶侃说道:“你愿不愿意去郡城谋事?”这一差事对家徒四壁的陶侃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呀,于是便发自内心的说道:“我久有此意,只是苦于没有引荐之人。”
此后,范逵便特意去拜访了庐江郡太守张夔,在得到范逵的大力引荐之后。陶侃先被张夔聘任为督邮一职,后因陶侃工作能力超强,升任为主簿的职务。而后再次因工作和为人都得到领导的肯定后,被举荐做了孝廉。与此同时,陶侃也渐渐的在官场上积累了一定的名望,由此得到了很多地方长官的推崇。
能够得到多位首长的推荐那是官场晋升的绝佳机会了,但在当时,就不一定了。原来当时的背景是,因痴呆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引发的八王之乱后,各地叛乱不断。
公元303年,因连年的战乱再加上天灾,秦、雍一带的人民是苦不堪言,大量的灾民外出乞讨。紧接着就发生农民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江夏发生的张昌为首的起义,一些流离失所没有得到救济的难民纷纷投奔张昌。
一时间起义队伍旬月之间,就聚众了好几万。随后张昌率众攻下了江夏郡,叛乱的紧急战报是瞬间引起朝野上下震动。朝廷立马任命宁朔将军刘弘为南蛮校尉兼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
刘弘上任伊始,在多位官员的引荐下征召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兼前军先锋官。在几次胜利下冲昏头脑的张昌,把陶侃似乎没有放在眼里。陶侃采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不仅解救了襄阳之围,而后在半路伏击重创了张昌,受到重创的张昌只带了几个亲信和追随者逃窜而去,其余部众全部投降,荆州之乱随之平定。
公元305年,又发生了时任右将军兼扬州刺史的陈敏的叛乱,陈敏首先派他自己的兄弟陈恢领兵攻打武昌,以待取得重要的战略要塞。时任荆州刺史的刘弘立即委任陶侃为江夏太守,并立刻举兵讨伐陈恢。
有才之人最怕的是没有人赏识,得不到重用,其次就是同僚的妒忌啦。陶侃在这次讨伐陈敏的叛乱时就遭到了同僚扈瑰的妒忌,原因是陶侃得到了几次平乱的机会,而扈瑰却没有,好像叛乱的贼兵纷纷钟就可以搞定似的,有些人呀就是这样,只看到人家在舞台上的荣耀,却不去想一下得到这些荣耀的付出。
于是乎就暗地里在上司刘弘那里捣蛋了,说什么这个叛乱的陈敏是九江人,和陶侃是老乡呀。现在你让陶侃率军去讨伐他老乡,如果他要是怀有二心,那我们这荆州可就危险啦。这话从攻心的角度来说还真不能小看了这个扈瑰,要说小人就是小人,攻城略地没多少本领,小聪明进谗言却不比人差。
深知陶侃深为人的上司和贵人刘弘并没有因谗言而受到影响,同时对扈瑰说道:“我信得过陶侃的品行。他绝对不会让我失望的。”不久,陶侃知道扈瑰对他的诽谤之后,为表明自己的忠心,便让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回到荆州,留在刘弘身边。
刘弘何常不知陶侃此举的用意,为了让陶侃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平乱之中,同时也为了表明他对陶侃的信任,立即令二人返回武昌,还将陶侃升为都护,以消除他的顾虑。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陶侃对这位上司和知己是十分感激,为了报答刘弘对他的信任,决定用胜利来回报刘弘的恩情,于是和部下将士在这次的平乱中都英勇战斗。
陶侃不仅作战时英勇果敢,而且带兵时,军纪严明,又爱兵如子,因而在军队中威望极高。可谓是两袖清风,一心为公,事事严以律己,而且在每次打了胜仗,清点战利品时,都会毫无保留地全数分赏给众将士。因而深得人心,至此所有士兵都为他马首是瞻。
之后,陶侃先后升任龙骧将军,无常太守。他屡次奉命带军出征,最后凭借军功获得了柴桑侯的封爵,享受四千户人家的赋税。
后来又因遭到时任大司马王敦的妒忌,陶侃被贬为广州刺史,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整个的时局相对缓和,军政事务也不太繁忙。相传陶侃在广州刺史任上时,坚持在每天的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屋里的一百块砖搬到外面去,等到天色渐晚的时候,又逐块搬进屋里。
此举不免引得一些下属和人家的好奇,于是就有人问他这么搬进搬出的是怎么个意思,陶侃回答说:“江北之地还在敌人的手中,我担心自己安逸惯了,日后就不能再为国征战了。”
后来陶侃迁任交州刺史,在交州刺史任上更是全情投入,每天都会召见一些宾客,询问管辖内的公务,并没有因遭贬谪而怀有丝毫的懈怠政事之举。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圣人大禹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那我们这些人就更应该爱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一个人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有益于当世,死了之后淹没无名,那可就是自甘堕落啦。”
公元330年,江州又发生了一起越权的杀人案件,原来是时任屯骑校尉的郭默,平日里专横暴戾,恣意妄为。出于私怨谋害了平南将军刘胤,而后又假传圣旨,污蔑刘胤是反叛之徒,并通告各地郡县。
这一案件上报到了朝廷以后,时任宰相的王导考虑到郭默的军队实力,觉得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消灭郭默,而且似乎也犯不着为了一个被伤的刺史而动刀兵,于是乎便默许了郭默的所作所为,而且还加封他为西中郎将,同时让他做了江州刺史,以求息事宁人。
待陶侃听说刘胤遇害之后,马上奏请朝廷发兵讨伐郭默。同时还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给王导,信中说道:“郭默杀了刺史,朝廷就让他做刺史;有朝一日他若杀死宰相你,难道朝廷也打算让他做宰相吗?”这就戳中了王导的软肋和痛点了,进而才下定决心平叛,同时任命陶侃为讨逆军的统帅。
王导原本打算在陶侃的大军出发后还要加派人手的,哪知这个平日里嚣张的郭默在探听到朝廷派来的统帅是陶侃后,大吃一惊,竟立马放弃了江州,率军南下豫章。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行动,陶侃的大军就已经抵达了江州,围住了州城。
郭默有自知之明的是他的这点军事才能在陶侃面前是小儿科,不堪一击啦。于是乎便想放弃抵抗可又担心投降以后终免不了一死。哪知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陶侃的部队开始吹响了攻城的号角。
这下搞得原本信心满满的部下都开始变心了,其中有个部将宋侯见晋军攻势猛烈,突然临阵倒戈擒住了郭默,随即出城向陶侃投降。如此一来陶侃便没伤一兵一卒就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场叛乱。
鉴于陶侃治军严谨,常年为国征战,立下无数显赫军功,享有威信,可谓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柱石。在晋成帝执政时期被封为大将军,并给予了多项特殊待遇。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陶侃却十分谦逊,再三婉拒封赏。
陶侃何常不知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在晚年位极人臣后基本不在参与朝政,曾多次上请告老还乡,一个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的人在官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公元334年的夏季,时年七十六岁的陶侃身患重病,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卧病在床的他写下了最后一道奏章,并将自己往日所得的符节,华盖,印玺等物品全部上交朝廷,又陈述了自己不能继续为国分忧解难的遗憾之情。去世后,被晋成帝追封为大司马。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先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似乎更取决于后天的培养,而后天的培养中父母的指导和教育是占有很大比重的,所谓的家教和家风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对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和父母的文化水平乃至学历没有绝对关系,但品行是否端庄,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会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一个思想和品德富有的人,在人生处于逆境时不悲,在人生处于顺境时不亢。
纵观历史上的那些有建树,有成就的人,无不深受父母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母亲决定了你能走多远而父亲则决定了你能飞多高。从陶侃的人生,我们可以体悟到陶母的伟大。
撰陶侃有感
轩辕
勘平叛乱史留名,
智勇双全事晋廷。
若要寒门出贵子,
言传身教树德行。
文: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