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移动信息设备,你会想到哪些?相机?mp3?录音笔?还是手机?
如此问你,相信你想得最快的应该是手机吧?是的,生活中,手机已经是我们离不开的工具,它的功能齐全,携带方便,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过去很难达到的一种界面。
这个方便体现在哪呢?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更为即时性记录的呈现,让生活工作的生动性呈现变得更加让人有直观感。例如,脸书或微信的朋友圈,人们已经习惯运用手机拍照和留言功能在上面发言,通过图片和文章记录,刻意对时间空间的瞬间转换流逝,留下了可以追溯的印痕。这种方式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我们过去使用的日记。我觉得这仿佛就是日记的一种了,而且相比只是文章呈现,配图以后,就更加形象和生动。
生活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将此方法尝试用在课堂上?萌生这个想法,我想到了自己在课堂任教过程中,常常提到的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的作用就是如实呈现课堂流程,它的作用在于我们通过对实录进行反复翻看,能够积累经验,查找问题,抓住关键,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课堂效果的提升。
课堂实录的好处如此,但是真正动起来,很多人感觉到难度,这样导致很多的课堂其实并没有被我们记录,原因在哪?我基于自己的经验想到,无非就是过程的回忆会有隔断,当我们付诸于笔端时,对于自己任教课程,想来想去,觉得枯燥而且重复,这种感觉让我们认为没有记录的必要,有了这样的思维惰性存在,我们对于课堂实录,就会觉得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精心打磨的公开课,或者别人的优质课,觉得这些内容,回顾起来才有学习的价值,而回顾的方式也大体就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呈现。
在我的任教经历过程中,听到好课,有经验的老师都要求我们对所听的课撰写课堂实录反思,我写了,但是总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学到的东西,真的只是寥寥,因此我就想问了:只是对好课的课堂实录,真的有很大用吗?课的确是好,但是基于我们自身,我们到底应该学习哪一点?到底要做出什么判断?可能更多的是迷茫吧?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明明看到一块沾满水的毛巾,我们想要扭出水来,但我们不具备足够的劲,怎么扭都只能扭出那么一点而已?类比分析课堂实录的干货获取,我们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没有切身发问的体察,不知道自身到底缺陷在哪,由此来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的那一些内容,有到底是哪些呢?我们其实是不知道的,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学到的东西呢?怎么可以提高呢?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对课堂实录进行记录的习惯,或者说就算记录,也通常仅仅凭借记忆开始,当我们仔细回忆时,很多如实的场景会被遗忘,很多走心时刻丢失,这样的记录,意义又有多少?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缺乏深刻性,而这种深刻性的缺乏,其实是对自身日常教学的真实问题存在盲区,感受麻木,缺乏敏感,没有办法看到问题所在。那由此看来,如果能够真切地重现课堂,在自己日常的某一堂课的查看中,找到其中的问题,针对我们自身就是很关键了。
视频,照片或者音频通常可以达到这一点,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仪器的使用是有要求的。要不就是摄像机,要不就是录音机,要不就是照相机,不论什么都因为其使用操作具备专业性,让这些内容的实现存在门槛。而现在手机的功能已经开始变得非常强大,我们的手机等于是一台小型录音机,小型摄像机和照相机,还可以成为一个电子笔记本。因为这些功能其实我们已经可以考虑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如实地保留下来,教学实录的撰写是可以有生动形象的特性的,因为此,我对于手机作用在常规课堂实录的记录上做了一些尝试,不知正确与否,但是的确收到了一些效果。
一、照片
对于课堂的精彩板书,课堂上学生制作的过程,只要有我觉得很出色的,打动了我的,我都一一用手机拍了下来,一堂课基本上,我会有三四张照片留下来,这些照片都是我在课堂上发现的一些亮点,还有一些学生出现的让我没有料到的问题,我用照片的形式把这些片段一一保留。然后课后,通过自己的反思一一对课堂实录进行回顾,在回顾过程中,结合这些照片,将之作为这堂课里面的节点,再依照教学设计一起来分析,这样我可以得到相比过去只是单纯回忆教学流程而言,更多的东西,例如:我会因为某张照片突然发现教学设计在这个环节还有些欠妥,我会做修正,或者因为学生作业中的某个情节,我会思考这个作业设计的难度是否对应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过难我就变易,过于简单我会适当加一点难度。这样的举动,不得不说是找些照片帮了大忙,他们让我的教学实录的回顾,更加生动,从而让我找到课堂中的更多问题。
二、录像
这个功能我主要应用在优质课的录制,或者课堂中学生交流讨论的地方,这样的方式,针对优质课来讲,他让我尽量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课堂场景,这样的方式让我发现优质课之所以优秀,其实可以通过翻看这些录制的片段,而生发出很多可以思考的其他方向的,因为少了用脑回忆这一个比较吃力的步骤,我们的注意力开始着重放在老师当时的语言,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和课堂板书上,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可以将优质课的优秀之处更多地挖掘出来。这种效果的确可以用摄像机实现,但是随时随地地带着一台摄像机,还是不可能吧?所以有了手机的录像功能,我们的录像就变得更加的个性化、简易化,有心的老师,可以让每一堂课,都可以拿来细细欣赏,分析出更多的方向。
三、录音
相比录像,录音因为其便利性,它可以呈现更加完整的课堂,虽然少了图像带来的直观,但是语音也是可以体现思路和情绪的,有心的老师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做法,你开启录音功能,由课堂伊始,一直到课堂的结尾,就将这堂课的完整思路记录了下来,再进行课堂实录的撰写时,我们可以聆听课堂中老师的语言,学生的语言,提炼分析,整理逻辑,完成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具体的课堂实录的书写,从而让这样的课堂实录有值得研究的体现。
四、信息共享
每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眼光看法是绝对不一样的,当每一个人对于一堂课进行教学实录的撰写,这只能代表个人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如果几个人通过撰写然后拿来分享,互相交流,这期间获得的经验是会呈现倍数级增长的。现实生活条件下,迫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这样的分享必须得每一个人坐下来,召开一场课堂实录分享会才行,但现在手机云、社交app,是更好实现交流分享的途径,最简单也最常见的方式就是QQ群组中来分享,或者微信群组来分享,用这种方式,这种分享会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共享,即时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的认识都会得到更新,自己的意见,别人看来也许有好,也许有坏,但是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份信息地记录,被别人看见,给出了意见。在互相提意见,讲理由的阶段,我们对于这堂课的认知正在飞速地增长。
五、缺点
现在的问题是,手机功能强大,内容的丰富,以至于游戏,视频应有尽有,娱乐性极强,而学生因为其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对其的兴趣从来就没有因家长或者老师的训斥而减弱,从这一点来看,手机像是双刃剑,老师使用手机的这些功能,享受其巨大好处的同时,难免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榜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规定不能上课使用手机的理由。其实这一点我认同,老师的这种做法难免会在潜意识上让学生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对待父母的说教有了更多的理由。但我会有点惋惜,因为这些便利手段可以重现课堂,体现其宝贵的生动性,客观性。
六、思考
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个真的值得思考。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就是手机在课堂的出现,只要在比较隐秘的情况下使用的话,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呢?如何让这个成为可能呢?我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就是我需要某种功能,我就替换某种工具来用,例如这堂课我以录音为主,那么我就用录音笔来代替手机,达成目标,如果这堂课我需要以照片来记录课堂亮点环节,我就带一部相机来实施。如果是视频来记录,我就用上摄像机。方案二,将手机以某种方式出现,事先跟学生们说明缘由,讲清楚道理,让手机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消除学生们的意外感。经过思考,很明显是第二种方案更加具有优势吧?第一种方案,各种仪器,又难找又费神,之前已经详述,很显然不具有便利易用的优势。所以,我的做法是,我每一堂课,在课前,都跟学生交代了一下,今天我们的课堂,老师会用到手机将我们的优秀作品拍下来,同时还会对同学们的回答录音哦,表现优秀的同学,老师会将这些精彩时刻,发到家长群里面,进行表彰,希望同学们全神贯注,和老师一起,我们完成一个完美的课堂。通过我这样的说明后,学生们对于这台手机的印象,已经没有如他们想的那样,它已经变成了检视我们课堂的小助手了,少了排异感,我的担心也舒缓了很多,由此我开始在每堂课下课后,都会拍下当天的板书,每堂课都会有录音,然后每堂课都会有我基于课堂录音和课堂照片的教学实录的记录,一天两天都没有见到效果,但是这样的做法坚持一个月之后,我慢慢发展,我课堂中很多精彩的点子,很大部分都来源于,我任教过程中的随机应变产生的那些小结果,然后我记录下来,就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这堂课我今后任教的金点子的呈现,而且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板书的规范,有了更多的关注,这些问题的发现,都不是别人指出来的,而是在这些教学实录的撰写中,一种自我得出的结果,就深刻性而言,比别人告诉我的效果更好。慢慢的,因为此,我也越加习惯了教学实录的书写,对于教学设计的把握,难易环节的安排,都更加有自己的想法,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发现我更加会听课了,我更加会安排课了,也更加会反思课了,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是我自己的这点小聪明达到的结果。
如果还是保持说,手机不能再课堂中出现,我也不否认,我也愿意承认。但是我的表述其中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教学实录,对于老师的提高而言,要变成一种常规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我们必须利用一些能够体现其生动性,或者深刻性的工具,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当我开始坚持,我们就会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