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与君书》教学实录及反思、评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与君书》教学实录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17日下午

教学班级:江苏省昆山中学高一(1)班

【执教背景】

课前一天下发教材《与君书(节选)》及《学情调查表》让学生预习。《学情调查表》为表格式,主要内容为:

①摘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查词典注音或解释)。

②你去过平江路吗?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请概括说明。

③你认为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④摘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

⑤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

课前半天收起《学情调查表》,根据学生的预习填写情况备课。正式上课时,发回《学情调查表》给学生。

【教学实录】

一、简单导入

师:苏州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人称“陆苏州”。他在他的散文《梦中的天地》中说:“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的,是有着众多苏州小巷的一条苏州老街——平江路。(师板书:平江路)

师:从《学情调查表》上得知,我们班只有4位同学去过平江路,其他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平江路,因为它毕竟是在苏州,而不是昆山。去过的同学请举手!(4位同学举手后)

师:其实,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作者笔下的平江路。

二、概括特点

师:那么,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怎样一条路呢?请同学们自由散读一下,概括出它的特点。所谓散读,就是你可以读快点,也可以读慢点,你可以读出声,也可以默读,由着你的性子来。

(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基本都读完了。刚才我发现,尽管是自由散读,但同学们有的做法值得我提一提:大部分同学都标好了节次,有的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标好了;不少同学在散读的过程中把笔抓在手上,一边读一边在文章中圈画。——阅读是要养成一些好习惯的。还有几位同学没有从第1节开始读,而是从第4节开始读的,这是为什么呀?(示意从第4节开始读的一位同学)

生:因为老师你让我们找的是平江路的特点,课文真正写平江路是从第4节开始的。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预习到位,抓住了要害。我们这次阅读,是带着任务的阅读。怎样的任务啊?(师生一起说)概括出平江路的特点!那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把他概括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

(师根据《学情调查表》反馈的情况,点了方寒和王怡雯两位女生上黑板。方寒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悠闲,随性散淡,富有文化内涵”;王怡雯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富有生活情趣、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文化底蕴)”。经过这次阅读,她俩写在黑板上的特点分别是,方寒:“保存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富有文化内涵,随性散淡。”王怡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具有文化底蕴,闲适和散淡。”其他同学在下面交流(偶见同学争论),教师参与了部分同学的交流,强调说服同学要有根据)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黑板上来,看看两位同学的概括。我们先“求同”,找她们的共同点。粗略地看,两位同学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生:(齐)保存完好!

师:好,“保存完好”(用红笔划线标注)。这算不算平江路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两位同学概括得准确吗?

(有同学点头,有同学摇头,有同学不表态)

师:在文章中能找到吗?

生:能找到,第4节开头:“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整的一条老街。”

师:现在看到标节次的好处了吧,一说节次,我们就能很快找到。

师:文章说的是“保存相对完好”,两位同学写的是“保存完好”。这里面有没有差别?

生:有,程度不同。

师:可是我们是“概括”,概括不是字越少越好么?

生:可是省掉了“相对”两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是的,概括要求简明,但是不能把重要的信息丢掉,不能改变作者的原意。(用红笔补上“相对”二字。)我们再来看——

生:(齐)历史悠久!

师:好,“历史悠久”(用红笔划线标注)。课文中哪里有说“历史悠久”啊?方同学,你来回答下!

生:第4节,“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

师:好,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确是这样,小巷的历史悠久,暗示着老街的历史悠久。悠久到什么程度呢?文章当中有没有相关的数字说明?

生:有!第5小节,讲平江路的“老伴”平江河有“几百年,不,应该是几千年”的历史;第7小节,讲平江路上的古井,“两千年了,历尽沧桑”。这些都反映了平江路历史的悠久。

师:好,从你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似乎还看到了平江路的其他特点,比如:小巷众多、依河而建,等等,你们同意不同意?(众生表示同意,师用红笔补上:“小巷众多、依河而建”)

师:接下来我看看,应当是这两条了——我们的方同学说“富有文化内涵”(用红笔划线标注),我们的王同学说“具有文化底蕴”(用红笔划线标注)。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王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生:第8小节。

师:好,请你把第8小节读一读,读完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读第8小节)

生:这里提到了平江路有昆区博物馆、评弹馆、百花书局……

师:等等,是中张家巷有这些。但我们前面说了,平江路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巷众多”,小巷和平江路主街共同构成了一个街区式的平江路。因此,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的确也属于平江路。

师:但是在这一小节,除了这三样遗产或文物式的传统文化所在外,还有没其他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

生:(思考片刻)还有老苏州们早晨花两小时买一个烧饼,下午花两小时听一曲评书的生活方式。

师:对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啊!老苏州们的生活方式是土生古长的苏州特点的。注意,这里有两个字,“寥寥”。我看到《学情调查表》上有同学给它作为生难词列了出来,并自己查词典注音、解释了一遍。现在请查过的同学说说,这两个字是啥意思?

生:表示很少。

师:完全正确。现在我们来看,王同学写的是“具有文化底蕴”,方同学写的是“富有文化内涵”,两位同学自己看看,到底选哪一个更合适?

生:“富有”程度比“具有”深,用她的吧!(众笑)

师:好的,不过你的“底蕴“也不错,我们就改成“富有文化底蕴”或者“文化底蕴丰厚”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板书:文化底蕴丰厚。众笑。)

师:接下来是这一条:方同学是“随性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王同学是“闲适和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请同意这一特点的其他同学来回答。

生:第10小节。

师:好,你把第9小节相关句子给读出来。

生:“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了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

师:好,一步到位。那么,你来看看,“随性散淡”和“闲适散淡”取哪一个好?

生:还是用“随性散淡”吧,这是文章中的语言。

师:是的,在进行信息筛选、文本概括的时候,尽量用原文语言。

师:两位同学的共同点找得差不多了,现在来看看她们不同的地方:方寒同学还有个“引人遐思”,“引人遐思”能不能作为平江路的特点?

生:不能。

师:我也觉得不能,因为,引人遐思的东西太多了。

师:王怡雯同学有个“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个在课文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古井。

师:一点不错。古井能“清澈无比”,平江路无法“清澈无比”。至于“历尽沧桑”,可以归入“历史悠久”。

师:(用红笔划掉“引人遐思”和“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两条)两位同学是否同意?(生点头)

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的特点(根据板书):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小巷众多、依河而建、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我现在提一个要求:这么多特点,要是让你只选最重要的三点,你会选哪三点?

生:(讨论并明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

三、品味情感

师:那么,对于这样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平江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呢?这也是《学情调查表》上的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生:喜爱,赞美。

生:喜爱,向往。

生:喜爱,赞美。

师:三个“喜爱”,两个“赞美”,一个“向往”。“向往”是因敬仰羡慕而希望能得到或达到,这里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已经不是希望得到或达到了。同意“喜爱”和“赞美”的同学请举手!(几乎所有同学都举手)

师:都同意。那我来问大家,文章有没有直白地表示这两种感情的句子?

生:有。第11小节:“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是啊,这里有两个感叹句,有一个“多好”,一个“多美”,真是由衷赞叹。——这两个句子句式有没有什么差别?

生:前一个是一般句子,后一个是用了修辞的,暗喻,把平江路比作一段历史。

师:分析得很到位。现在,请我们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情,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师生:(深情朗读)“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除了这两句直白话语外,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披文入情,各找一处句子来品读,一要读出感情,二要简要分析,分析的时候,结合《学情调查表》提示的各种表现手法。谁先自高奋勇?

生:我找的是第4小节这几句(感情朗读):“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师:读得很好,读出感情来了,但还得分析一下。

生:这里,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平江路小巷众多、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分析得很好!不仅说出了采用的修辞,而且对修辞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说得很到位!来,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些生气勃勃的众多小巷的名字给读一读——

生:(齐读)“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菉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

师:(接读)“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

生:(在教师示意下再一次感情接续)“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师生自发鼓掌)

师:读得比刚才更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美!现在,给你一个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分析。

(生推荐了旁边的一位男生)

生:第6小节,“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撑’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这一段也用了很多手法,比如“不要去惊动历史”,这里的“历史”是暗喻;再比如引用了戴望舒《雨巷》中的诗句,给人与宁静、深远、诗意的感觉。作者的喜爱之情蕴含在其中。

师:(请前面推荐的学生)你推荐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王宏同学读得很好,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感情,而且分析也很到位。我原来以为“不要去惊动历史”的“历史”是借代,现在看来的确应当是“暗喻”。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这一段其实是很难读的,不仅要读好引用部分,而且“纳底”、“凹凸不平”、“的咯的咯”等几个词的音就很难读。再有,“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最后两句字面上是一样的,但意思和读法都不应当一样。一个是表示目的的“为”,一个是解释为“做”的“为”。王宏同学不仅读准确了,而且语气节奏把握得很好。——也谢谢你,让我们认识了读得好的王宏同学!来,王宏同学,你来推荐下一位。这回我有个要求,请你推荐一位女生!

(生推荐了一位女生)

生:第7小节,“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

师:这段文字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哪里有见到过?

生:我想起来了,中考!中考语文改错别字的材料!(众生恍悟,一阵激动)

师:既然是“老相识”,可以读得更好一点是不是?来,你再多投入些“喜爱”和“赞美”,读一读。

(生重读一遍,读得比前面要好许多,堪称完美)

师:你看,你这一读,我认为分析都不需要了,因为感情都被你读出来了。不过这一小节后面没读的部分,大家要注意一下,引用陆文夫陆苏州的话,这里面充满着联想和想象,课后各位同学再去品味一下。

师:还有没有同学可以来交流一下?

生:(自荐)我来!不过我找的只有一句话,而且是在第3小节:“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平实,没有前面那些同学所读的那么优美,但也是充满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的。

师:首先我要说,你找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非常重要的句子:它在文章中是一个转折,将读者的视线由对苏州的叙写转向于本文的重点平江路。其次我想问问你,这句话中间,有两个字很重要,很能表达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你能找出来么?

生:但,先。

师:同学们说他找得对不对?(众生:对!)

师:这么一句重要的话,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还是要读出感情来哦!

生:(齐读)“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

四、讨论问题

师:课文品得差不多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呢?别忘了,《学情调查表》上还有这么一项:“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大多数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和品读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但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不止一位同学就文章题目提出了问题:“与君书”(师板书:与君书)的含义是什么啊?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做题目啊?有这般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七八位)还不少!那谁来回答?当然是没提这个问题的同学来回答了!(请出一位没举手的同学)

生:“君”就是“你”,“书”应当是“信”吧,“与君书”就是“写给你的信”吧?

师:(请出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满意!

师:(请出另一位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呢?

生:满意!

师:你们满意,我还不够满意。这里的“君”是“你”,但这个“你”又是谁呢?(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作答)可以是具体指某个人,也可以泛指所有读这篇文章的朋友,还可不可以指作者自己?(停顿,让学生思考)你看,文章最后写到,“我转过身,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作者也可以是写给自己的心灵独白,你说是不是?(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而且,这也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君书”的含义。为什么以它为题,你还没有说。你现在说说?

生:因为它是作者长篇散文《与君书》开篇。

师:对,是沿用。还有没有?从人称的角度?

生:以此为题,就是全文用上了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感到亲切自然。

师:这下比较完整了!又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老师也有问题,能不能也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征得学生同意后)平江路真有那么好吗?我们班四位去过的同学呢?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很杂,也很吵,可能是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是节假,人多吧!

生:我觉得还行,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下雨,所以人少。还是有点味道的,不过我看到有卖洋酒的酒吧,不协调。

生:我觉得一般般。

生:还可以。

师:看来,什么时间去,什么天气去,什么心情去,最重要的,是和谁去,这个很重要!(众笑)但的确如此,作为去过平江路很多次的我来说,我认同四位同学的观点:没有课文写得那么好!那么,既然没有那么好,作者为什么偏要写得这般唯美呢?(停顿,让学生思考)

师:现在,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前三小节。男同学从她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女生朗读前三节)

生:因为对苏州的热爱吧!

师:是的,因为作者对苏州的热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像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看到的往往都是她的优点。(众笑)因此,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唯美的!我对第1小节特别有感觉。有没有和我一样有感觉的?(有女生举手)那好,你能不能把第1小节再读一遍,把这种感觉给读出来?

(女生声情并茂读第1小节,生自发鼓掌)

师:现在,请男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两小节。女同学从他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男生朗读末两节)

生:作者不希望失去平江路,呼吁珍惜。

师:从哪里看出?

生:“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师:这句话中的“平江路”是一个修辞,你看出来了么?

生:(略作思考)是借代。

师:借指什么?

生:借指那些和平江路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苏州老街。

师:很好,到现在还没有忘了平江路的主要特点。平江路对与苏州来说,用一个成语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硕果仅存;套用孔乙己的话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多乎哉?不多也!因此,作者把平江路写得这么唯美,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倍加珍惜。

师:有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分析,作者是不是这么想的呢?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咱们吃了一个鸡蛋,是大可不必追究这只鸡蛋是哪只母鸡下的。但今天我们不妨问一问作者。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作者就是这么想的。——因为,这篇文章是我09年写的。

五、简短结语

师:当然,一篇文章写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读了去,就是读者的世界了,因此,最重要的是作为读者,我们自己的理解。但有一点我相信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在座的各位没去过平江路的同学,将来有机会去苏州,你会去平江路吗?会去的举个手!(学生全都举手)我想我们都不希望哪一天去到平江路,回来后也像袁老师一样写一篇文章,写到最后,写的不再是“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而是另一句,“这个城市,曾经有过平江路……”

师:好,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用眼睛,用笔,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记录我们身边的“平江路”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转轴拨弦三两声
——关于《与君书》公开教学几个问题的答问

一、我为什么用自己写的文章上课?

作为教研员,这些年来,我以研究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我坚持每星期至少一天深入课堂听一线教师上课,每学期至少一次执教大市层面的公开课。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我都主张“教师带着学生从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在我看来,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这个教学素材,涵盖应当广,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军事、文化、伦理、信息、艺术、自然……包罗万象,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这个教学素材,应重民族性,在以科学性、时代性为内容的同时,还要以民族性为根本,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母语为要务,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来习得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色。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确定性出发,这几年,我分别选用过必修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修教材《怀念红狐》、读本教材《端午的鸭蛋》、电影文学剧本《泰坦尼克号(节选)》、《读者》文章《第一次约会》、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节目内容等作为本人执教的公开课的“教材”。这一次,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选用自己的文章《与君书》(同题长篇散文开篇,刊于《教师博览》2012年第3期,后转刊于《新华月报》)作为“教材”,一方面就是想体现教材的“开放性”,体现“文本无限”,体现“教师带着学生从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或者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要尝试“作者在场”的教学设计,在文本对话构建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开展“与作者对话”,并由此走向“与内心对话”,“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二、我为什么使用“学情调查表”?

我设计了“《与君书》学情调查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完成,并且在上课前收回并阅看。这个调查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带动学生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预习(自学),但目的不明,不求甚解,“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91页),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表可以使学生预习(自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学生就要去概括;“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学生就要去披文。调查表还教给学生一些预习(自学)的方法:“摘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什么是“表现手法”?调查表给出了注释性指导:“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这个调查表的目的之二,是为了更好地备课。在设计调查表的同时,教师大致完成了第一次备课;调查表收回阅看后,教师据此开展二次备课。一堂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在点拨。那么,需要在哪些地方点拨学生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需要点拨,学生读不到(或“欣赏不到”)的地方需要点拨。调查表可以“告诉”教师:哪些地方学生读不懂,哪些地方读不到(或“欣赏不到”)。经过这两次备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就会大大加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会大大提升。

三、我这堂课想要追求什么?

作为高中语文教研员,我不止一次在我市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提出,苏州市的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致力于以下朴素目标的实现,那就是:精阅读、多积累、勤写作。精阅读,这里的“精”,一方面是指阅读内容要“精”,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方法要“精”。阅读内容要“精”。语文浩瀚无穷,怎样取沧海一粟给我们的学生?语文博大精深,如何穷一叶之秋予我们的孩子?我想起明代小说《玉娇梨》中才子苏友白的一番话:“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予有才有色的“佳人”。阅读方法要“精”。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一件作品,往往有一些人为作品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作品中某个人物的某句语言,某个动作,某种表情,甚至是一个细节化的眼神赞赏不已、激动不已、感叹不已。很显然,我们呼吁后一种性质的阅读:带着明确的目的,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审美的眼光……“才”、“色”兼备之“佳人”,引之于学生,若不费尽心思造他们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学生的“佳人”。而要让学生“精阅读”,教师就要“精备课”(这就有了“学情调查表”的尝试使用)、“精授课”(这就有了基于文本本色和阅读生态的教学流程设计)。苏州的语文课堂,应当如苏州的双面绣一般精致,而在这精致的背后又不乏底蕴,这就是我想和苏州的语文老师们一起追求的。

四、我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文本读解是前提,师生要有还原意识。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为“认读”,为泛览,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读”。我把这一部分放在课前学生预习时完成,用“学情调查表”进行“任务驱动”,这也是我为什么把“摘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查词典注音或解释)”作为调查表第一题的原因。第二为“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课堂主体部分,就是这一部分的体现,我在文本理解方面,主要抓了“平江路的特点”这一重点,“作者的情感”这一难点,“题目的含义”这一亮点,并且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引入“与作者对话”,用“问问作者”的形式促进这种理解。第三为“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不妨谓之“悟”。课堂的尾声和余响,可以视为这一部分的体现。在一句“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若改成“这个城市,曾经有过平江路……”的警醒下,学生会有他自己的深入思考。“课后,请同学们用眼睛,用笔,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记录我们身边的平江路吧!”的弹性作业布置,目的也是将“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是《与君书》的作者,并且在课堂上尝试了“作者在场”的设计,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作者在与不在是一个样的,因为在课堂上呈现给师生的,不仅是作者的世界,而且应是读者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两个世界的背后,都有一个白纸黑字客观存在着的理性世界。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的“读解”(毋宁说是“还原”),回头再看,真的是未必读到了位的,是为遗憾。

2.教师点拨是关键,师生要有问题意识。“本色语文”的倡导者、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指出,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必须来自于文本,来自于学生,不能都是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参考书;语文教师要亲自阅读课文,才可能形成有效的阅读问题;教师行为必须从学生问题出发,但必须加工处理,形成教学有效问题,不要盲目讨论无聊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问题解决发挥角色作用,要对学生有及时的帮助。从对上述观点的认同出发,我把“你去过平江路吗?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你认为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为学生预留质疑问难的空间。回头看实录,稍为遗憾的是,对于学生自主问题的讨论所占用的时间,相对于前面教师预设问题的讨论来说,显得少了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作出时间调配方面的改进。换言之,要把更多的“生成”机会留给学生。

3.学生活动是重点,师生要有对话意识。这个活动主要是“内活动”,主要是“语言活动”,表现为“对话”。这个活动,可用四个字在两个层面概括,那就是“品、读、习、悟”。师生走进文本的方式不应是教师指令式、复制式的,而应是学生领悟式、建构式的,因此,“对话”成为关键。从《与君书》这堂课的公开教学来看,学生活动、课堂对话是有所开展的,且较为“生态”的,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留有遗憾。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囿于篇幅,这点不再展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向卫星致敬

——学习袁卫星《〈与君书〉教学实录》随感

蔡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卫星把他的“实录”发我,请我帮助做个点评,即评课。这活真的不好干。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很讨厌那种婆婆式的姿态和名词术语满嘴的又作势又陈腐的表达。我喜欢听人上课,不喜欢听人评课。每每坐在听评课的礼堂里,也是彻头彻尾的“被听评课”者。即使是在纸上听课,把卫星的大作《与君书》(这里的教材)和教学实录这近万字的文字一气读完,搁谁身上都会有一种非常舒服和满足的感觉,哪里还需要“狗尾续貂”!套用一句当年刘晓庆的广告词,“爱人就像脚下的鞋,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当然白岩松说得更直截,“幸福就像脚下的鞋,不舒服金子做也没用。”还是借用东坡的诗来表达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记忆提醒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评课”三题》(原载《中学语文》2006年11期),明白表示,我宁可上课,让别人评,虽然,我的课很平平;也不愿别人上课,我来评,虽然,我的评课每每博得掌声。

我今天不评课,我向卫星致敬!

首先向才子卫星致敬!

卫星,这个名字很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是的,这个名字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反复“念叨念叨”,贵庚啊,愿景啊,情感啊,特质啊,等等,都会浮现出来。卫星就是那种人如其名、名实相符的才子。

卫星好诗,我对诗人总是刮目相看的。对许多语文老师来说,诗歌教学总是心头的痛,更何谈自己写诗;对我来说,谁要真逼着我去写诗,我宁可请他喝酒。当年在梁丰高中听卫星《亲近诗歌》的教学,很受震撼,课上,他竟然因为昨夜中韩足球队踢成1:1,中国队无缘出线,又因清晨到校获悉自己学生在宿舍听实况转播后心潮难平而讲话被扣分,便即席赋诗。至今还记得那几句:

“昨夜/中国球迷的心集体越位/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把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是从来也不设替补席的。”

当时,我被征服了,以最快速度在本子上录了下来。之后,我们一伙人有了“语文沙龙”这个温馨的家,于是,常常聚在一起,因此,我也能常常感受着这个年青才子的诗情才华。

卫星的散文很感性,细腻,柔软,再坚实的事物,再抽象的名词,只要经他的心眼穿过,总能化为“绕指柔”。会让人想到卫星是灵性诗意的人,是性情中人,更是有品味、品质的人。这不,只要你的眼睛吻上《与君书》,哪怕就开头几句话,你就会有触电、心颤甚至手心出汗的反应,说不定一段情缘也随着这份初吻的悸动潜滋暗长起来。

我要先和你说说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它的名字,是可以像莲花一样,从你的朱唇上轻吐出来的。当你吐出它名字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唇齿留香了。另外的一个字,你完全可以抿在嘴里,直到抿出它糯软的感觉来,直到抿得它化在你的舌根,甜到你的心头。——它的名字叫苏州。

卫星的散文还在于它的底蕴,随便拣几句,你就会感觉到清瘦精干的卫星,肚子里的水可不是一般的多,当然是“墨水”,是“文水”。

我知道我这么一说,你就会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季节到苏州来,扮一回风景,不,风情中的人。你会把杜丽娘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咿咿呀呀地吟唱给我。是的,苏州园林,仅几块乱拼的花窗,就能乍现它的精细灵活;只一条曲折的长廊,就能隐藏它的悲欢离合。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走一走。(《与君书》第三自然段)

相信了吧,仅仅尺幅“方塘”,你便能感受着鉴湖般的清澈明亮,便能触摸出无数源头活水。他的文字总能把丰富的意蕴利索地打包,解开他的文字总会有美不胜收和情思无尽的满足。何以如此呢,容我告诉你。有一次,他请我光临他的“私人空间”,从一楼到三楼,不是花草石鱼的世界,就是书报杂志的世界,他把自己浸在自然的浴缸里,更泡在书的海洋里,在这里自然、生命、书籍演奏着一部天人合一的交响曲。他读书,写书,教书,乐在其中。《细数阳光》、《美丽的过程》、《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一本本立在书橱里的他的作品,分明写着四个大字:卫星,才子。

我常常想,语文老师教不好语文,根本原因恐怕不在“教”,而在“学”,在于没有把自己打造好。没有广博的阅读积累,也没有下水写作的能力与习惯,自家只有青菜和萝卜,且还是“过时货”,要想让客人大快朵颐,空怕只能是说梦而已。有了像卫星这样的语文老师,动辄可以拿自己的作品来现身说法,我们的语文考试还会闹出“雪化了,答案就只能是水”的笑话么,我们的语文教育还会遭受“误尽苍生”的鞑伐吗?

怀念易卜生,“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醍醐灌顶!我要向才子、作家卫星致敬!

还要向教研员卫星致敬!

在我的几十年的印象中,一直以为“教研员”是一个官衔。因为,我在学校教书27年的光景里,难得看到教研员。偶尔有机会见到教研员,总是发现,他们或在主持会议,或在布置工作,或在安排人员,或在传达文件,或在批评老师,或在表扬学校,或在宣读成绩,或在大谈考试……几乎从未想及教研员也可以上课,也要指导上课和培养教师,总是和旁人一样错误地以为,教研员研究的是“人际关系”和“中国国情”,而不是学科教学和教研。

直到阴差阳错,自己成为了教研员,我才认真思考“教研员”这三个字,这个职业。卫星也是教研员,是苏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大市的;而我是张家港市教研员,小市的。卫星是我的领导。但这个领导是把“教研员”当作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一种彰显人生价值的劳动在做。我很欣赏这样的教研员领导。

教了几十年语文,有了一个坏习惯,不经意间,便咬着文嚼着字。我的理解是,教研员,首先是教员,且必须是一位优秀的教员,是在同学科内大家认可的好教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有较高的学科素养,有较扎实的业务素养,有较丰富的人文素养。其次才是教研员,多出来的这个“研”字,我是这么来琢磨的,就是要有对像石头一样的疑难问题大胆开刀勇气与能力;抑或像磨刀石一般去敲开学科的大门,问题的大门。因此,教研员应该是在优秀教员的基本前提下,还要能站在学科前沿,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学习与研究《课程标准》和《大纲》,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法,有较好的个人研究能力。还要有组织和领导能力,组织和带领好学科团队,做好教学、教研等各种活动的开展工作,研究和引领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更要有解决学科教与学实际问题特别是疑难杂症的能力,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教研员之“研”,更在于“发”,必须有课程视野,必须有区域内课程资源的研发能力。一言蔽之,教研员就是要像卫星这样,不只是管理能力,也不能只是服务,更应有引领力、指导力、研发力。而服务和管理的高品质,也得要自己有底气,有“研究和研发”作保证,自身不硬,何以打铁?自身不“研”,何以“究”人,又何以“发”人呢?

用老师们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不说不做,鸟把式;只说不做,假把式;只做不说,傻把式;既说又做,真把式;能说能做,好把式。虽然对于一个教研员来说,有时候“说”也就是“做”,但老师们可不这样和你保持一致。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教研员,就是大教研组长或者大备课组长,是学科领军人物,都应该像卫星老师这样,做“真把式”,做“好把式”。

卫星,作为大市教研员,又是年轻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他早已媳妇熬成婆了,完全可以指手画脚,但他没有。他坚持带头上课,且每年都上。而且在我们苏州地区,教研员带头上课,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本人也不例外。

卫星比我想的和做的还要好,敢于带头上课,经常主动上课,而且还敢于让别人评他的课。有一种内在追求,希望能在被别人的评课中找到继续前行的路和向上的力量。我佩服!

所以,我要向教研员卫星致敬,向卫星们致敬!

我更要向散淡、随性的卫星致敬!

《与君书》第十自然段,卫星写到了藕园,他说:

坦白地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藕园排不上什么大的座次。若论古朴,苏州有宋代的沧浪亭;若论雄深,苏州有元代的狮子林;若论雍容,苏州有明代的拙政园;若论清幽,苏州有清代的留园……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了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平江路要是开腔唱来,必定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这段话,与其是在表现藕园,不如说是在表现作者自己。尤其是卫星老师这堂课,真是活脱脱的藕园,是那么随性,又是那么散淡。而正是这种随性和散淡,上出了《与君书》的文本味道,更上出了卫星语文课的风韵。

随性,肯定不造作,不迎合,也不放纵,任性乱为,甚至肆无忌惮。在这里,随性,是依随着自己的心情,随情而定,随情而为。教者自己的情从何来呢?这就是卫星的务实之处:首先是随学情,说得完整一点就是备课时随学生的学情而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他名之为“学情调查表”。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这样的备课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当然,这里的“定”是“决定”“确定”,而不是“评定”。“学情调查表”,是对学生预习的一种引领,也是对教师备课的一种提醒,当然,这必须在备课前把“学情调查表”收齐阅完并做分类分析。卫星老师还把方寒等同学“学情调查表”中的内容记录下来,以备课堂学习时进行比对和剖析。我和我的朋友、徒弟们一直在做“生态语文”,卫星的做法与我们不谋而合。因为随学情,所以,整堂课卫星便确定了“概括特点”为重点,“品读情感”为难点,“玩味文题”为疑点。这样的“三点式”布局,既是基于文本特质的,更是源于学生预习学情的。换言之,卫星老师“教学内容的确定”的背后,有他的教育价值判断,有他严肃选择后的习惯积淀。于是,才会出现课堂上随性而走的轻松和踏雪无痕的轻盈。

卫星老师的随性,更体现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而这一点在落实难点“品味情感”中体现得较为充分。老师完全放手,请同学们披文入情,各找一处句子来品读,当老师“谁先自告奋勇”的话音一落,之后的主动权就是学生的了。学生读第4小节,老师跟着第4小节,学生读第6小节,老师也随着。当第7小节品读之后,老师连奖励式的“互荐”的方式也放弃了,索性来了一个“自荐”,于是又回到了第3小节。真的是学生爱谁就是谁的充分自由和民主的课堂精彩。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课堂学习的氛围,学生勇于展现的激情,积极参与的主动,肯定会让“沉默是金”的课堂老师们羡慕不已。课堂学习到底是谁跟着谁走,至今还是争论无果,而这个没有定论的妙处恰恰在于,能激发我们继续实践和尝试。卫星老师做了,随着自己的性子,其实是随着学生的性子,这种课堂语文学习活动随学生兴致而流动的随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阅读、思考、交流、表达、质疑、批判的真正权力,课堂才会是孩子们想往的学堂。那种老师手拿遥控器通过精制的课件全盘操纵着学习过程的语文课堂是无视学生的课堂,是有违生态的课堂。构思得越是精致,表演得越发完美,其结果是愈加可怖。我就是这么以为的。

正因为随性,所以散淡。老师可以在学生品味第8小节情感时,来一个“寥寥”字词的小插曲;也可以在概括“富有文化底蕴”的特点时,来一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小幽默;甚至在师生研讨《与君书》这个令人生疑的文题时,顺势来了一句“就像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看到的往往都是她的优点”,这样的生活味浓郁的参照印证。每每如此,孩子们总能会心的一笑。在这里,貌似“散淡”的语文学习活动,恰恰是一种悠闲自在,是一种教与学的双重享受,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过着一种幸福的语文课堂学习生活。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孜孜以求的么?

因此,我要向随性、散淡的卫星,不,向卫星散淡、随性的课堂致敬!

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是我的体会(总在课下“马后炮”),我的事实(常常有始无终),更是我以为的真理(如果有谁说这是一堂完美无缺的课,那就不是遗憾,而是可怖)。而卫星老师的课也不例外。

从教学重点处说,比如,在组织学生根据文本“概括平江路的特点”时,方寒同学预习时“保存相对完好”的概括是正确的,课堂上多读了一次,结果反而概括失当,这种倒逆现象,老师疏于捕捉,当然也就失去了一次课堂生成的精彩良机。比如,当师生共同概括了平江路的六个特点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及时对学习任务或曰题干要求(“概括平江路的特点”)回头看,然后就这些已经概括出来的特点进行一个分类,做二次概括,并排列主次,这对于把握要点和培养概括能力,可能会有帮助,在学习思维力的培养上或许会有一个推进之势。若能如此,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老师请同学们“六选三”时,结果只留下人文属性方面的特点,而体现“平江路”自然属性的特点一个都不入围的小小失误。

从教学难点处说,比如,“品味情感”时,只品味出“喜爱”和“赞美”,个人以为是可以讨论的。文章主体写的平江路,但走出平江路之后的文字,恰恰是把握作者所以写平江路的真正的情感所在。面对与平江路经脉相连的干将路的现在的境遇,能不生“担忧”之情么。而之所以特别“喜爱”和“赞美”,或许正是源于“忧虑”。这一点,只放在“讨论文题含义”时顺便提及和最后结语中教者机智的带上一句,恐怕是难以补救回来的。还是说“品味情感”这一部分的教与学,教者希望学生通过“表现手法”这个维度,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思想感情。事实上,“品读玩味”的戏份不足,而“表现手法”在实际推进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被孩子们窄化、惯性化成修辞方法了。而“不要去惊动历史”中的“历史”到底是借代,还是暗喻,抑或是“借喻”,课堂上若能让学生充分暴露一下认知变化背后的原因,然后,再一起讨论,使之清晰明确,说不定也是一个课堂语知学习活动的“星星之火”。再如,第4小节“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句,才子卫星借助典雅的文言句式和对诗文名句的嵌入和化用,勾勒了久经沧桑的老人那种淡然超脱、闲适悠然之态,抒发了怡然自得、幸福陶醉之情,并以此来比喻虽历史悠久但生机依然,虽老街傍河但小巷众多的平江路。那是非常的了得!此刻,如果只有学生一句“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平江路的小巷众多、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分析,不仅疏于顾及此句,而且分析和品味过于空乏。教者若能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再做一个友情提醒:“品味”也要落到实处,有据可依;顾及全体,抓住关键。何况,这是在高一年级的阅读欣赏呢?不知卫星才子,以为然否?

其实,正因为卫星这堂课还有这些个小小的遗憾,才成为我的最爱。容我告诉你,生态课堂的支点在“常态课堂”,“常态课”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才是“真实的课堂”,永远是精彩与遗憾齐飞。我们在“生态课”、“公开课”、“常态课”三者之间有这样的一个悖论坚守:把每一节生态课(当然是生态语文课)都当作公开课上,把每一节公开课都上成有普适意义的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有研究价值和引领意义的生态课。明知“悖论”,但是,我们“坚守”。

正如卫星老师最后所说,“一篇文章写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读了去,就是读者的世界了。”感谢“作者世界”中的卫星对“读者世界”的尊重和保护。此等襟怀,与泰戈尔比肩。一堂课上完了,某种意义上说,听课人听了去,就是听课人的世界了。“实录”发表了,又转化成更为宽阔的读者世界。万一,我这些个胡言乱语也成了铅字,那是又多了一个读者世界。我再一次向卫星致敬,捍卫每一个读者表达的权利,当然包括卫星老师。怎么绕来绕去,又绕回去了,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么?

请问,何以会这样呢?噢,我们原本都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