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孕27周的时候,在上下班高峰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变量是爱心座位和非爱心座位,样本是分别10个,结果是统计让座率。前者的让座率是80%,后者是30%。难道是坐在爱心座椅上的人更有爱吗?
首先,我们肯定让座给需要的人是一种美德。
接下来,我们先分析非爱心座位的人:一个需要者旁边至少有3-6个位置,两种可能,要么1个人站起来就可以打破僵局,要么3-6个人都观望,维持局面。因为道德捆绑与约束低,让与不让更多的是凭个人意愿,略有愧疚之意又不想让座的人干脆闭眼、偏头来掩饰主观上同情、客观上的无作为。
然后,我们分析下爱心座位的人:爱心座椅旁边有一句红色标志的话“老弱病残孕专座”,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基本上都有意无意的注意到过。所以在享有这个座位权利的同时,你已经默许了一种责任,接受一种承诺,会在有需要的时候关爱照顾老弱病残孕。如果是没看到标识不让座心里过程和前种情况一样;如果是看到了标识还没有让那么受到内心煎熬程度只会更深,当然这个也和个体受道德约束的程度有关。所以,更多人趋向让座。
现实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在两个人暧昧期的时候彼此的付出都当意外收获,一旦确立了恋爱关系就变成了理所当然,一旦领了证更觉得是分内之事;你是普通员工朝九晚五都抱怨,你是标兵模范996也甘之如饴;该做的事儿没说出来,即便没做到也心安理得,该做的事儿说出来,没做到就心不安坐不稳……
为什么?
从前一种状态过渡到后一种状态,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诺,而且这个承诺是直接外在的承诺,还是内在隐形承诺。人的本质中对所承诺过的事情就有要做到的心理,一旦没做到就会有愧疚感。而且,直接外在的承诺给人的动因会更为强烈。
所以,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妨试试承诺,最好在找几个对你有重要意义影响的人做个见证,相信这会让你看起来更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