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没有课,把所有工作都做完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出了办公室。踏上自行车,风驰电掣一般,我飞驰在秋日午后的暖阳下。
街上的行人并不多,来来去去只有零零散散的几辆车,这个时间,正是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的时间。
正好,可以让我尽情飙车,借此舒展一下僵硬的身体。接下来,就可以舒展一下心灵了。
因为,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图书馆。
为什么每次去图书馆都是这样快乐,好像回家一样?
忘了是谁说的“天堂的样子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心中的话。
在一个读书人心里,图书馆的样子就是天堂的样子。
自行车一拐就进入那条通往图书馆的路了。那是一条不够宽阔的林荫路,两旁一排法国梧桐树,夏天每次走过这里都是一路清凉,秋天落叶落了一地金黄。我十分喜欢这条街,每次走到这里都感觉宁静温馨。
通往图书馆的路,就该这么美丽,像通往天堂的路一般美丽。
原来,通往图书馆的路这么短,骑车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可是,我竟然这么久没来了。
一时间,心里充满愧疚,像是辜负了一位等我很久的老朋友。
图书馆,就是那位老朋友,她一直在那里静静等待我,我终于来了。
通往图书馆的路,说短也短,说长也长。
我从小就爱书,只要家里有书,我一定以最快速度看完。大舅家里藏书最多,每次去大舅家串亲戚,得了空闲我就一头扎进他们家的书柜里,看得入迷。
上了大学后,我知道有一个地方不用花钱就可以尽情读书,那里是读书人的天堂,她的名字就叫:图书馆。
于是,所有课余的时间,我都泡在了图书馆里,甚至有时候翘课去图书馆。
我的大学在一个很老的校园里,图书馆很简陋,藏书大多老旧,蒙着一层灰尘,但这都不妨碍我把那里当做我的精神乐园。
图书馆里光线暗淡,我像梦游一样游荡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寻梦一样寻找我想看的书。每逢找到我想看的书,就如获至宝一样欣喜。
捧着我借的书走出图书馆时,像从地下走出来,一道阳光正好照在我手里的书上,强烈的光线让适应了黑暗的我睁不开眼睛。
我的心在阳光下像盛放的花朵一般,我手里捧着的书不就是宝贝吗?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几年大学生涯里,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进出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时光,与图书馆有关的一切记忆都是金光闪闪的。
大学毕业后,我就不得不远离了图书馆,投入忙碌的工作。学生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图书馆时代的结束。
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整个下午整个下午地泡在图书馆里,不再有那般宁静淡泊的心境。我感到无比失落。
为了重新找回我的图书馆,我选择重回校园,重新找回做一个学生的幸福。
在多半年的艰苦学习后,我考研成功,终于又如愿以偿找回了我的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更宽敞、更明亮,藏书更丰富,作为研究生的我一次可以借20本书,简直是做梦都要笑醒的好事。
走在一排排书架间,嗅着熟悉的书香,我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久违了,我的图书馆!
为了走近你,我踏遍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夜夜魂牵梦萦,终于,我还是回来了。
三年研究生生活,最浪漫的事,就是坐在图书馆宽大明亮的窗前静静读书。
盛夏,窗外阳光透过法国梧桐浓密的枝叶漏进来点点碎光;深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片片黄叶落下来。
那般静美,那般诗意,让从书中抬起头来的我可以看上很久。与图书馆有关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让人陶醉。
离开图书馆许久的我,像是一个饥饿很久的人走近面包店,把一本本书当成了美味的面包,尽情大吃特吃起来。
那时候的我,一天的生活以图书馆为轴心,不是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我徘徊在书架间,贪婪地读着每一本书,不仅读文学,还读历史,哲学,无所不读。
别人走进图书馆就是为了某本书而来,我不是,我没目标。如果有目标,那就是读尽所有想读的书。我经常不去检索图书,而是挨着书架子地毯式搜索。
只要找到自己想读的书,不管哪个领域,写论文是否需要,就要借走一睹为快。
我这种纯粹从兴趣出发的阅读方式,被隔壁室友称为“作家式”阅读方式,现在想想算是歪打正着。
不囿于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某个作家的读书方式,让我可以博览群书,凡是吸引我的书就值得读,谁写得好就读谁。
要是某个作家吸引了我,我会把她所有的书都找来读,用这种方式,我读了虹影,汪曾祺,王安忆,苏童,安妮宝贝等等。
不管他属于哪个时代,作品好就是王道,作品就是作家的立人之本。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一个作家相貌,地位等外在的东西都不重要,作品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疯狂的读书方式让我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读了将近一千本书,大约一年读三四百本书吧。
因为读得快,大部分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泛读,但却大大拓宽了我的阅读领域,为我以后的精读打下了基础。
工作后,我在市图书馆办了图书证,拿到证的那一刻,就像找到回家的钥匙般喜悦。
图书馆,对于一个爱书的人而言,就是心灵的归宿那般熟悉亲切。远离了图书馆,心灵就像流离失所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去图书馆都有种回家的感觉。
闲暇时间,我喜欢逛图书馆,那种感觉和逛商场的感觉完全不同。
逛商场,感受更多的是物欲的躁动不安,人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置身图书馆,面对着一室宁静,人的心变得像水一样纯净安定。
同样都是一屋子书,图书馆和书店的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在书店里逛,会有种在别人家做客的感觉,崭新的书不敢多看,害怕给人弄坏了。
在图书馆就不一样了,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从容自然,喜欢哪本随时可以带走,不用担心书贵不贵。
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养成看到书就买的习惯,除了一些值得珍藏的书,比如《红楼梦》外,其他书我都是从图书馆借来阅读。
买书最发愁的是太占地儿,如果只看一次就更不值得买了。最经济便利的方式还是去图书馆借来看,既满足了阅读欲望,又不用花钱。
图书馆,真是一个好地方!
人活在世上,一天也离不开食物。
同样是食物,有的用来满足食欲,安慰身体;有的用来哺喂精神,滋养心灵,哪一种都不可缺少。
寻找美食我喜欢去菜场,那里有热腾腾的小吃,新鲜的果蔬,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我曾有感而发写过一篇《到菜场去》。
没事儿去菜场逛逛,哪怕只是路过,闻闻菜场的烟火味儿也是一种享受。
寻找精神食粮,我喜欢去图书馆,一张借书卡就让我可以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世界里穿行漫步,获得精神满足和心灵愉悦。
我有一个不算远大的梦想,如果可以,我想在菜场和图书馆附近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那样我既可以随时感受菜场的人间烟火气,还能时时陶醉在图书馆的书香里。
《到菜场去》,还是到图书馆去?想想都美。
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