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烦恼:
很想在业余时间读点书,多学点知识,但却不知道看什么书;
经常听到别人推荐各种书,却不知道哪本书适合自己读;
终于下定决心读一本书,但昏昏沉沉翻了一遍,没有任何收获;
在这些时候,就问你崩不崩溃?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反复崩溃的层面,那么我们不管怎么努力,阅读能力也没有任何长进,自己也无法从书中得到更多收益。
而今天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给你提供了一套方便易操作的技巧,让你轻松掌握阅读技能,收获丰富人生。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我们必须主动坚持终身学习,否则第二天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而学习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便是书籍。有了阅读技能,便有了打开书籍宝库的黄金钥匙。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专为希望通过阅读,特别是通过阅读书籍来提升自我的人而准备的。
004.jpg
这本书写成于1940年,有两位作者。其中,莫提莫·艾德勒是美国学界和出版界的传奇人物。他多年从事文学与编辑工作,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具有广阔的阅读面及丰富的阅读经验。
另一位作者查尔斯·范多伦曾是美国哥伦比亚的一位年轻教授。他因为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
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主动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并因此被学校解聘。
这本书曾高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自问世以来,好评甚多,重版多次,可谓一本关于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在开始这本书的学习前,我们先在一个调研,请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你有没有在开始一本书后,无论喜欢与否,都会坚持读完?
或者从来不会跳过不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反复读?
又或者特别爱惜图书,从来不在上面乱画?
……
如果这些情况你都符合,那你选择学习今天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太有必要了。
这可以说是一本阅读指南。在书中,作者强调了通过主动阅读来增进理解力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教给我们主动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如果你不懂阅读或初步开始阅读,那么读这本书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而如果你对阅读已经有所心得,这本书则会让你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正式开始这本书的学习。
010.jpg
首先,我们说说,为什么要主动阅读?
现在的世界似乎很小,美国那边发生一件事情,几分钟后我们就知道了。只要打开智能手机,最新的资讯都会在第一时间进入我们视野。
看上去,我们比古代人先进许多,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的资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到我们都不知道哪些是别人强行灌输给我们的,哪些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指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真正能增进我们理解力的,是主动阅读。甚至可以这样说,越主动,阅读效果越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主动阅读的好处。
首先,主动阅读可以强化学习能力,为工作生活提供帮助。
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成绩越好的学生,往往学习越主动。
通常,他们都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不仅要反复追问老师,还要自己花时间去查询相关书籍,甚至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框架。长此以往,他们的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主动性的激发,往往意味着我们对感官和思考能力的多方调动。在做一件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它的表象,一定会去探究它的内在逻辑和原理,并且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举一反三,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认知。
主动阅读的过程,往往也就是带着兴趣和动力去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就会收获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知识。
012.jpg
主动阅读的第二点好处是增进对世界的理解,提升自我心智。
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你不仅会收获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还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只能被各种资讯牵着鼻子走,甚至可能被欺骗或者交智商税;
反之,如果你通过主动阅读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那么你内心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判断法则,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自己更加透彻地看待自我和他人、和社会,以及和世界的关系。
此外,主动阅读还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自我心智。我们常常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很多年纪不小,但做事让人啼笑皆非的人。
严格来说,他们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足够,但整体心智的成熟度却完全没有匹配上。心智的锤炼和砥砺,恰好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大加速法宝,便是主动阅读。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有灵魂和情感的动物,我们要想自己变得有厚度和温度,那就最好从浩瀚的书籍里学习沉淀下来的智慧,以及反复被印证的经验。
读圣贤书,我们就相当于在和孔孟老庄交流;读文学书,我们仿佛也在和钱钟书梁实秋等人对话。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也成为了我们灵魂中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人:
早上起来刷牙时,他们打开了五分钟财经资讯。哪怕牙刷和牙齿接触的那两三分钟,他们也生怕错过了任何国际经济资讯。
匆匆走上地铁后,他们插上耳机,打开了罗胖等人的音频。然后在一个多小时的通勤中,他们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078.jpg
下班回家后,他们又迫不及待地打开各类APP,收听自己购买的知识付费课程。比如“30天学会年入百万”“一个月说出流利的英语口语”等等。
当夜深人静,他们躺到床上时,会觉得这一天收获满满,毫无遗憾。
可真相是:他们哪怕重复一个月这样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多收获。
因为无论现在的知识付费和网络教育如何发达,它们本质上都是被动学习。你所接收到的任何观点,都是作者或团队给你揉碎之后的加工品,并不是来源于你的思考和感悟。
看上去,你似乎每天都很勤奋;实际上,你只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怠惰。
所以,主动阅读,这本身就是获取有效知识,实现自我提升最高效的途径。我们要大胆迈出第一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正本清源,坚定主动阅读的学习态度,别想着走捷径和弯道超车。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
讲到这里,我们都明白了主动阅读的好处,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
有句话叫“读书如交友”。那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的交友标准是什么?
也许你会说,人品第一;又或许你会说,投缘最重要。但我相信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你一定不会遇见一个人就跟他交朋友,而你和朋友交往的深度也一定因人而异。
同样,这世上的书浩瀚如烟海,但我们的生命却如此有限,我们应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那些真正值得阅读的好书上。
去检视你阅读的过程,就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以及需要读得多深入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的需求和基础是不同的,除开一些古今中外公认的经典外,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书本自身,还取决于我们读者。换言之,如果一本书对我们意义不大,那么就算评价再好,也不一定非要去读。
097.jpg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
这本书教给我们这样3个判断方法:
首先,略读法
正如中医看病,有一个四字法则,就是望闻问切。在一个成熟的中医眼中,只要经过这四个步骤,他就大致能判断病人的病情和原因。
同理,略读法的本质,就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它会有助于我们对一本陌生的书籍进行初步的判断。
第一步,望。看这本书究竟写了个什么主题。
任何一本书,不管是哲学书文学书,还是工具书实用类图书,它们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它就是一部批判19世纪俄国流放制度和官僚体系的现实主义作品;
再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就是一部歌颂美好爱情,抨击门阀阶级和世俗观念的剧作。书的主题,就好比人的面孔,不一定要多么美艳动人,但一定要有神韵和特色。
第二步,闻。根据主题寻找一些精华片段。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如果身上透露出一点淡淡的香气,那么无疑会增加周围人对她的好感。
书籍也是这样,如果一个陌生读者在它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人的段落和篇章,那么也就没有任何好感可言,主动阅读肯定是无从谈起的。
因此,我们可以想电影闪回片段一样去寻找一些书内的精华片段或篇章。无论是生动的语言,丰满的细节,还是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只要有一个吸引你的点,那么就算得上精华片段。
第三步,问。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导言。通常来说,好的书籍都有较为清晰的逻辑结构,而且也会在导言部分给你阐述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任何一个成熟优秀的作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留下了一个乱七八糟的逻辑结构。
中国古代有文脉一说,西方近现代也衍生了很多文学理论,这些其实都是在强调逻辑结构的重要性。整体结构,便是书籍的骨架身材。内心丰富、态度严谨的作者,怎么也不会让自己作品看上去一塌糊涂。
第四步,切。看这本书能为自己解决什么问题。读书的本质,一定是求知解惑。一本对我们有价值的书籍,也一定能够解除我们某些方面的疑虑,或者提升我们的格局,打开我们的视野。
通过钱钟书的《围城》,我们可以了解民国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通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古迹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如果一本书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启示与提升,那么我们可以果断考虑放过。
035.jpg
除开望闻问切的略读法,还有一种粗读法。相比于略读法,它没那么多讲究,但花费的时间更多。
粗读法有两个要领,一个是肤浅阅读法,另一个则是调控阅读速度。
先来说说肤浅阅读法。肤浅阅读法,不是说我们像看网络小说一样一目十行,云里雾里翻完一本书,而是说我们从头到尾读一本书时,不要遇到疑难知识点或者概念就停下来,要保证一气呵成读完,再来回顾和查询资料。
你也许会说:遇到疑难知识点直接跳过,那我肯定无法理解书中的精华内容。
对于这一点,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生僻概念和疑难知识点只是这条道路上的小陷阱小障碍,真正的风景,是作者的原则、观点和格局。只要这些大东西不落下,你就不会有任何损失。
除了肤浅阅读法,调控阅读速度也很重要。通常来讲,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速度是偏慢的,要保证自己逐字逐句去吸引信息。
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读得比平时快一点,毕竟很多内容完全不值得逐字逐句去看。有了这个心理预期,你就可以尝试把自己的平均阅读速度稍微提高一点。
当然,一味加速肯定不行,我们还要学会掌控速度。当读到那些心有灵犀的段落,对自己很有启发的见解时,我们当然可以放慢脚步,慢慢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精髓。
这个时候,你慢慢品读的收获,甚至比快速阅读整本书都多。
110.jpg
下面我们就以粗读法为例,来给你展示下怎么读一本书。
《死屋》是一本很畅销的历史书,讲述了沙皇时期流放制度对俄国历史的影响,豆瓣评分也高达9.1。但是如果不采用粗读法,陌生读者时很难读下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中反复提到了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萨拉林岛等概念,以及一连串的沙皇名字及俄国历史人物名字。
假如我们像高中生读《哈姆雷特》那样,读完一个篇章,便去查询相关资料和典籍,那么我们的体验是极其零碎的,根本无法领略作者的宏达构思,以及书籍的深厚背景。
因此,我们从开篇的俄国流放制度开始,到最后的十月革命,中间不要去查任何资料。当完整读完这本书时,我们一定能完整触摸到一部鲜活的俄国流放史。
从无助的妇女,可怜的囚犯,到黑暗的人性,腐朽的制度,甚至到十月革命,红色思想蔓延,这种既有人物细节,又有宏大格局的视野是很可贵的,大多数同类著作都不具备。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我们再去了解相关的地理和历史概念,自然就会实现深刻形象的领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情况调整阅读速度。当看到一些吸引人的细节描写,以及对制度的分析批判时,我们可以稍微放慢,抓住作者的精髓。
而对于其他一些事件和过程描述,则可以加快速度,不看那么仔细。
所以,无论略读还是粗读,两者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是提供给我们快速了解书本的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这个依旧取决于自己的基础和需求。
109.jpg
如何主动阅读一本书?
现在你已经学习了如何通过检视阅读,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那么接下来到底应该如何主动阅读这本书呢?
主动阅读的本质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像朋友一样互相交流和批评。
既然是沟通性质的行为,那么我们一定既要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作品,还要对它的作品加以分析评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里面,就包含了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两种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分析阅读的例子吧。
既然是分析阅读,那么必然涉及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下面,我们就以《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本书为例,来给大家展示下分析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认识,真正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管一本书写得是好是坏,我们得真正了解它,才有资格去定义它。
当我们完整读完《大衰退》这本书时,我们才能知道它是一本解释企业资产负债表,以及经济阴阳周期规律的书。在它之前,很少有经济学著作提出了阴阳周期的概念,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第二步,沟通,和作者进行友好的深度交流。尽管作者可能已经不在世上,或者很难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一个思想上的朋友身份,和他进行细微的交流。既然是交流,那么得有礼貌和原则。
现实中,我们就算有观点分歧,也很难大吵大闹,或者大打出手。分析阅读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友好的态度,不要觉得作者的观点和我们不同,就愤愤不平扔掉书本,毕竟沟通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比如在《大衰退》一书里,作者提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不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衰退。
这个观点,和很多国家的历史教材就有差异,也容易引起认知分歧。当看到这个观点时,我们一定要本着友好沟通的态度,而不是掀桌子骂人。
第三步,判断,判断作者的观点和内容究竟如何。比如作者提出经济阴阳周期的概念时,我们就要判断下:这个概念是否有道理?
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而唯独中国依旧坚挺,这仅仅只是社会制度和宏观调控的差异吗?
似乎也没有那么简单。在作者看来,各国经济的阴阳周期是不同频的,比如当下中国就处于“阳”的增长期,而日本美国已经处于“阴”的衰退期。
按照作者的观点,70——90年代的日本和当今中国一样,处于“阳”的周期。但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也陷入了萧条。综合一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作者的阴阳周期理论很有道理,也算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很久的问题。
第四步,评价,评价这本书的水准和地位。再好的书,我们也可以挑出不好的地方;再坏的书,可能也有其暗藏的优点。在进行完前三步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对这本书作出一定的评价。
作者权不权威,地位如何,名声如何,这个都不是阻碍我们评价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结论,否则我们就没有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这本书的分析阅读就没有善始善终。
108.jpg
这叫分析阅读。那有没有比分析阅读更高级的阅读法则呢?当然有,那就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阅读活动,是读者自己以某个主题为引导,从而为主题而展开阅读的模式。它建立在你已经对同类型的书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
而且,分析阅读是主题阅读的前置方法,如果你没有经过分析阅读的思维训练,那么不建议直接跳到主题阅读的阶段。
主题阅读通常包含五个步骤:找到相关的章节,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议题以及分析讨论。
下面,我们就以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丛书为例,来为你呈现下主题阅读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根据你想要的主题,找到相关章节。《文明之光》原书有四本,而且每一本都没有严格的主题分类。但我们这是主题阅读,我们不能跟着作者走,我们要别有用心,按照自己想要的主题来阅读。
假如我们按照“科学”这个主题来寻找章节,那么描述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的篇幅就可以略过,因为和我们主题关联度不高。
第二步,让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也许你会说:吴军博士之前是腾讯副总裁,现在又是学术大咖,我何德何能让他和我达成共识?话虽如此,但主题阅读的主角一定是你,而不是别人。
按照你的认识和准则,你来寻找书中能够和你观点合拍的地方。
而且,你既然有底气选择科学类的主题阅读,那么说明你已经是这个领域的自身阅读者,你的观点和见解不可能太偏激或者幼稚,所以让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也没啥毛病。
第三步,厘清问题。既然是“科学”主题,那么我们一定想让作者吴军回答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或者我们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比如就中医西医的问题,吴军的观点是:没有所谓的中医西医,只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区别。传统医学以经验主导,无论中医还是藏医,都可以划归为这个类别;
现代医学则是以临床实践和数据论证为主导,虽然是欧美人率先引领的,但并不是他们的独家发明。这样一来,困扰我们很久的中西医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第四步,界定议题。有些问题,我们知道本书作者可以提出明确的回答,但也知道其他同类作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便可以把它界定为一个类型的议题。
比如“科学发明创造是否由天才人物主导”,这就是一个明确的议题。因为在多数读者和学者看来,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些就是改变时代的天才人物,没有他们,人类某方面的科学进展可能要延迟一百年以上。
但对于这个,吴军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科学发明创造还是依赖于时代和行业的积累,天才人物只是在某个时间点引爆了这个积累的成果。
没有他们,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个事。很明显,这个议题存在正反两方面的答案,两边都有道理。
最后一步,分析讨论,完整理解这本书。当以上四步都进行之后,我们一定要反问自己: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VCG41501856731.jpg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说的那样,读书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构认知模型的过程,如果我们不去对作者和书本进行完整的辩证思考,衍生思考,那么也就无法走完主题阅读的整个过程。
主题阅读,本身就是“别有用心”的过程,我们不光要为一个主题寻找答案和议题,还要把这些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甄别。一道菜食材再精致,口味再上乘,也必须经过我们的咀嚼和消化,才能真正转化为骨肉和灵魂的一部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精华内容。
首先,我们认识了主动阅读的好处:强化学习能力和提升自我心智。生活中很多信息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无效的,但以往我们又不会摆脱。
学习了主动阅读后,我们就能屏蔽很多干扰信息,真正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
其次,通过学习检视阅读,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主动阅读。如果想有技巧有逻辑地了解,可以采用望闻问切的略读法,从主题和结构等角度切入,进行快速阅读;
如果不想费太多脑子,则可以采取更加简单,但也更加费时的粗读法,把书一口气过一遍。
最后,通过了解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学习了如何主动阅读一本书。这个步骤大概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先找到相关的主题章节,再让作者的内容与你达成共识,接着厘清问题,界定议题,最后进行相关的分析讨论,从而把阅读的效果最大化。
本书不仅教会我了我们很多阅读技巧,还让我们走进了自由阅读的境界。
所谓自由阅读,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识,并且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作者那里吸取相关知识,然后让自己头脑里的信息不断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领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书读进脑子里,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好书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更是一本好书。
愿你经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付诸行动,读好书,更能读懂书。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你,离成功更近!
――十点读书^光阴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