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觉很低落啊,然后去超市买了喜欢吃的水果,晚上没吃晚饭,就吃了些水果和榨了果汁喝。
今天,我都尽量对自己好,希望能让自己开心些!
晚上看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翻到讲如何与父母改善关系,刚看一点,所幸自己现在与爸爸的关系还好,虽然在关于终身大事这件事上还不能很好的沟通,不过,也是因为爸爸他没有主动催这件事,我也就更不会去主动说到这件事,到也还相安无事。
樊登老师在书中有讲到一个年轻人,说他特别讨厌他的家乡,觉得家乡的风气不好。
他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很糟糕,他的父亲再婚,母亲脾气很大,他说,虽然这样,但他还是很爱他的父母的。
樊登老师说,听年轻人说了这些,他发现年轻人是不想责怪父母,也不想责怪自己,所以,他只能责怪这个社会。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说一个杀人嫌疑人,在逃跑的过程中,绑架了一对中年夫妇,这对中年夫妇不幸的事是丧子了,就把对儿子的感情(愧疚)转移到嫌疑人身上,当嫌疑人说自己没有杀人的时候。
嫌疑人还说是他的朋友(被公司开除的同事)杀了人,他是要去劝对方自首的。
当时,这对中年夫妇和其中一个警察b,都相信了嫌疑人,另一个警察a没有相信。
a说,嫌疑人这样说,一个可能是,他确实没有杀人,另一个可能是,他杀了人,但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杀了人。
最后的结果是,两位警察在嫌疑人的老家找到了他,而他正拿着刀,想要伤害他的父亲。
因为他从小他的父亲就对他不好,做错事就吼他,压着他的脑袋让他认错。
他觉得自己变成这样都是因为他的父亲从小那样对待他造成的。
而他杀人也是因为他的父亲,他杀的人是他的上司,而那天他的上司就是压着他的头让他认错,让他想起了从小受到的对待,他才会心中充满恨意,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
他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他觉得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父亲,他恨他的父亲。
在书中樊登老师说了三步,第一步叫作觉知。
通过阅读和学习“对孩子好一点儿”,突然觉知到:原来潜意识是存在的,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对我的,所以,我也延续了这个模式。
第二步是不自责,学会接纳。
虽然我有这么多缺点,但我接纳这样的自己;虽然我爸妈这样对待过我,但我接纳自己成长中的一切,虽然他们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我,但我还是对他们心存感激。
我想起小时候我和弟弟调皮时,也被爸爸打过,爸爸说,他问过我们,他打我们,我们会不会恨他。我们说的是:不恨,因为确实是我们做错了事才挨打的。
其实我和弟弟都不记得了,爸爸说他记得很清楚。
听到时,突然觉得小时候的自己还是很懂事的。
第三步是改变。
觉知了,接纳了,那就去改变吧!
不管是你对孩子的方法,还是与父母的相处,能去改善的,就自己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