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四2班上了《天气日历》这一课,但自我感觉很不好。这课中涉及到一些后课的科学知识,如果这节课不讲这些知识,又怕孩子们听不懂这些词,但讲这些知识,一是时间不够,二是超出了本课内容。我找了各种教参,还是迷迷糊糊的。
上课时,我把让学生认识和设计天气符号当成了重点,还简单讲了一下云量、降水量、风速的概念。学生也听得迷迷糊糊的,课堂内容没有安排好,相对应的课堂时间也没安排好,所以课堂效果不佳。
在听刘老师评课时,才明白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怎样分工记录天气日历,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天气信息。明确重点后,再回过头去看教参,之前觉得迷糊的地方也恍然大悟。之前看这一课教参中写到本课要让学生使用温度计量气温,而第三课是“温度与气温”,觉得有点超前。现在看来才明白,本节课是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并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便于后课的学习。
课后再次研读教材与教参,我明白本堂课的目标是:
1.学生能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
2.学生了解如何分工合作制作天气日历,并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
所以,在今后上这一课时,我是初步打算让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同时记录16天(一个小组15或16人),用A3纸画出天气日历表格贴在教室后方(好作对比),小组内每天安排一名同学观察天气,并用天气符号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中。在这个阶段,可能更重要的不是要求同学观察得多准确,也是让他们养成每天观察并记录的习惯。在学习后面的内容后,再逐渐让同学们完善天气日历。
当然,这样设计教学也不一定很适合学生,不过我会在实践教学中一点一点感受,一点一点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