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北京新精英举行了全国海选讲师的活动。第一轮是百强选拔,主要通过在一直播上录一段自己的讲课小视频来筛选。第二轮是100进9,主要的考察方法是参赛者写一份自己的简历和设计一份授课PPT。我止步于这一关。第三轮是9选4,是通过现场授课评分的方式选拔。现在我正在看4强赛。在这次选拔赛中我有一些感悟,也对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9强名单出来的时候我还是略感失落的,因为我自认为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不管是从学历、生涯相关的专业学习广度、讲课的经验、还有教练学习的背景,这些我都不差。
于是在9强名单出来的那一刻,我仔细地阅读了各位晋级老师的介绍,最后我总结出,新精英的这次选拔还是很看重讲师的企业培训经历或者企业工作背景。这一条对我来说算是先天缺陷了。我没有过企业背景,虽然在企业里面讲过一次课,但那毕竟只是一次,只有一次而已。如果真是这样,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毕竟组织方是要基于自己的需求来选拔更合适的人。
出于自己未来也想成为讲师的目标和对成为最好自己的渴望,我持续看完了9强赛直播和4强赛直播。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看了9强比赛以后,我发现各位晋级的老师有些优点是我不具备的。比如这里面的几位女老师的语言能力、知识广度、对新精英版权课工具的深度理解。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对专业还是有一些浮躁的,看到老师们讲解的CD模型,我发现我几乎不记得外环和内环的内外职业生涯发展的解释,包括对客户出现的幸福线和成功线困惑我也不能做深刻的解释。由此也能推测出我肯定还有更多的在专业知识中的不足。由此我需要增加对专业的深度思考,而不要只是停留在专业工具的表面。这也许是当下这个信息消费的时代,我每天看着这种所谓碎片化的知识,其实他们是浅知识,并不利于自己深度思考和学习,这一点值得我惊醒。毕竟我将来是要在专业层面发展。
在9强赛结束时,李春雨老师的点评有个观点我特别认同,“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因为看了很多老师的培训以后,我特别想成为他们那样的风格,但是我发现去模仿一个人的内在风格会让我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而迷失自己。感觉每一次都在表演别人的样子,连面部都是僵硬的。所以我最终清晰了我应该有自己的培训师风格的观念。
这次9强赛中也有一位来自高校系统的。从春雨老师对他的点评中,我可以看到作为学校教师授课和市场培训的差异。春雨在点评中说到“高校教师的授课更多比较上脑,而落地应用不足”,这也印证了之前朋友跟我提到的“企业是想通过培训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提醒我在未来的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
今天我正在看4强赛。我发现老师们的内在专业深度、对生涯经历的温度、授课的深入浅出是我不足的。老师们用词很有生活的气息,都有自己的生涯故事。我开始反思我在自己的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我觉得自己在学生的课堂上对内容讲解的还不够透彻,因为没有生动的案例,也让我的课程讲得不够落地,不助于学生的理解。未来在自己的课堂上要准备更贴切的案例、生动地讲解。对课程的设计也应该更加充分才是。
所以,通过这次选拔我认为在未来的讲师成长之路上我还要不断深度学习、练习应用。
1、再次深度理解常见的几个生涯理论和生涯工具的内涵。
2、认真准备每一次授课,每次课都要写逐字稿。
3、增加课程的落地设计部分,让学员学完后能够用在自己当下的生活中。
4、多多练习,把16次教练型思维课程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