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猪肚:健身营销笑话一则

我们应该如何借助“自己当下的行为”,照见“自己无始以来的初心”呢?

本节目借健身房笑话一则,介绍一门“边界连环共振”说话法,可用于测定各类“日常无心行为”的根本轴心。

————正片:

标题1《反转猪肚:健身营销笑话一则》

配乐:最初的梦想 伴奏

图片

B:某日路过健身房,门口显示屏上有一则醒目公告:“我今天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300元,如果哪位好心人捡到能到前台还给我,我请他免费健身一个月”。

A:可想而知,接下来应该有不少帅哥排着队来找这位前台美女。“请问这300元是不是你丢的呢?”,“哦哦,对,没错,是我丢的。感谢你,来,我给你送上这张一个月的免费健身卡”。

B:但是可能有些街坊看完就会笑:“咁旧的桥,点会有人信。况且现在都没人揸现金出街,你不如话丢了部手机更好”

2、

A:以上故事纯属虚构。要说明的是:凡事只要找出一个“在两种格局下看来都合理”的开局点,就会更容易推进。比方在刚才这个故事中,第一种格局叫做:事实维度。如果前台高度专注地认定“这就是事实真相”,当她遇到街坊质疑就能毫无漏洞地答辩。第二种格局叫做:商业维度。

B:比如老板质疑“喂,你这样做是利用公司资源发布私人信息。不如下次登埋征婚广告出去啦”,这时前台可以反驳:“你都唔知条公告一出,昨天上午就有十几条傻佬来交钱开卡。我坐在这里收单,好比你派教练出去派单”。第二种格局叫做:商业视角。

A:以上故事只是比喻。要说明的是: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要首先学会找出“在两种格局(两个维度、两种视角)下看都没毛病”的理由,然后就可以在这两种信念的交叉推动下前行。这门技术用在销售上有些邪门,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正方向上。

3、

B:比方教孩子写作文:当孩子要写的作文标题是《未来的梦想》。你教他第一句写到“我的未来就是我的过去,因为我的梦想,源自于我(小时候)的初心”,那么这句开场白,就是一种“双格局起步法”,

因为首先从语文老师的格局(角度)看来,这句话“没什么毛病、有一定美感、内涵比较丰富”。

A:然后从数学老师的格局(维度)看来:“人性的梦想皆源于最初的无明”,因此咱们在陈述自己的梦想之前,先陈述自己过往的遗憾,由发现漏洞(痛点)再讲到建立梦想(愿景),才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表达结构。

B:所以从体育老师的格局(审美视角)看来,文章的第二句应该这样写:“小时候,我发现自己踢球时射门总是射不进,痛定思痛后,才发现原来问题出在鞋子上。所以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个好农民,种植出最好的原料,生产出最棒的鞋子”

4、

A:当语文老师读到第二句,可能就会整个弹起身:“请问你的逻辑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么?如果踢球遇到挫折,应该发誓成为一名运动员才对”。这时小明可以继续写:

B:“当踢球遇到挫折时,如果发誓成为运动员,那么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从第一源头上作好贡献,将能激励出更多人成为优秀运动员。今后他们将在各行各业射入无数的球”。

当小明这样写时,就能将这种“奉献精神”,从原本的“个人英雄主义”上升到“集体主义情怀”,更符合国产科幻大片的编剧风格。

A:我们本期节目所示范的这种:先借助两个虚构故事,来比喻说明两个真实知识点,然后在这两知识点之间连线,找出适合下期节目演说的第三个知识点,的这种连续创作构成法,可以比喻为:

《边界艺术:连环共振》

2021.03.28巳

关键词:《可惜我是水瓶座》、《情深说话未曾讲》、《劲歌金曲》

思考题:

  1、讲故事时,如何让听众“放下对表面话题的关注”,而注重故事内在的念头纹路,并能从纹路中看出“能应用于第二板块”的转机呢?

  2、当我们“既讲故事、同时又跳出该故事,且为听众总结出该故事中的念头运动纹路”时,如何引导听众觉察出“这类纹路在我的其他板块中也存在,我也可以讲出一个类似的故事”呢?

3、如何在“听众共鸣后说出的同类故事”与“自己所讲的原始故事”这两者间,继续发现“不同点”,并借这个不同点,来分析出“这两个故事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差异(价值取向差异、认知边界差异、处事逻辑差异)”,从而让彼此看清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创建初心(创办宗旨、行为轴心)呢?

结构释义:

什么是“边界连环共振”呢?

(1)可以先借上面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几何”来理解什么是“边界连环共振”。比方在“健身房笑话-教孩写作文-本节目自身”这三个故事中,这三者的共通边界是:多格局共行法。(也就是可以用这个标题来开话头,以课程形态而非笑话形态,将上述三个故事元素,重组顺序再讲一遍)

(2)可以再借上面三个歌名(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几何”来理解什么是“边界连环共振”。比方在这三首歌中,其【念头纹路】的共性特征是“出离-寻根-连城”。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用一个中心思想来概括任意三首歌”,但可以做到“为任意三首歌找出一个共通边界”,以其边界特征来平滑串联三者。

(3)可以再借上面三个问题(思考题)之间的“关系几何”来理解什么是“边界连环共振”。在这三道思考题中:后一题总是以“前一题的定向思路”作为前置条件的(也就是如果辩方能指出上一题所在的认知局限,下一题就会失去存在根基)。

倘若我们能先观察对方困境,然后借助寓言故事带出一个“根本认知”,从而让对方心里的“一连串疑问”同时失去根基,就是一类“边界连环共振”说话法。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门“说话法”,而是一门借助“把立体念头,梳理成平直语言”的过程,而实现“发现其他类似的线性流程,在立体维度中的真实过程”的认知技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