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捧读《追风筝的人》一书之前,我曾经很多次看到过这本书的身影——在学校打印店回收的旧书堆中,在十元钱一本的路边摊上,在大大小小的各色书店里……可以说,这本书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
然而,真正阅读此书,却是在今年的阳春三月,正好户外春光明媚,鸢飞戾天。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看似平静,却又暗藏波澜,其引人入胜的程度非比寻常,定要人一口气读完才可。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阿富汗,一个对我而言比较陌生的国度。故事从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家的儿子哈桑的童年开始,虽然两个小伙伴的身份地位存在着天壤之别,却并没有影响到他们情同手足的真挚友谊。而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风筝节那一天,生性纯良正直的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赢得风筝比赛的最终胜利,默默地忍受了坏小孩的凌辱,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在哈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了逃兵。为了避免面对哈桑时良心上的不安与自责,阿米尔一错再错地逼走了哈桑。时值阿富汗国内发生政变,不久之后俄国也对阿富汗发起了长达十年的战争,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并逐渐在美国扎下根来,成家立业。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未免太过平淡了,确实,这只是一个背叛的过程,而说到背叛,或许人人都做过大大小小的背叛他人、甚至背叛自己的事情,这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救赎。光有背叛没有救赎,故事是不圆满的,只会背叛,不会赎罪的人,也是人格不完整的。幸好,阿米尔不是这种人。
故事继续,在美国安稳度日的成年阿米尔收到了一封来自阿富汗的意外来信,也正是这封信,开启了他的救赎旅程。回到因战乱而变得残破不堪的阿富汗,阿米尔了解到了一个关于父亲、关于哈桑的惊天秘密。原来他跟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是父亲与仆人的妻子所生的私生子。此时,哈桑夫妇为了保护昔日主人的房产而被塔利班枪毙于街头,留下一个孤儿无依无靠,处境堪忧。考验阿米尔的勇气与良心的时刻到了,能否完成灵魂的救赎,就看阿米尔能否闯过重重难关,把哈桑的儿子妥善安置好。阿米尔没有令读者失望,最终在九死一生的险境中,把哈桑的儿子带到了自己的身边。一个几十年的心结就此打开,良心上的包袱终于痛快卸去,阿米尔完成了难得的自我救赎。
故事的主人公除了阿米尔与哈桑之外,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在外人的眼里,阿米尔的父亲是个完美的人,乐善好施,救苦救难,仗义正直,德高望重。而在童年的阿米尔眼中,父亲是一个想要亲近却又不敢亲近的人,自己的懦弱令父亲十分不满,而他对父亲也是又爱又恨。直到他了解了父亲灰色的另一面,才明白父亲后来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在赎罪。阿米尔最终认识到,“他是非同寻常的阿富汗父亲”。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真正的善行,而当罪行导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一书背景宏大,不仅涉及了阿富汗独特的宗教文化、政治背景,甚至还有国际上的风云变幻。由此可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立足于现实,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彰显人文关怀。此书的内涵也十分丰富,故事除了告诉人们对于背叛,救赎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之外,风筝的隐喻意义也相当深刻,如此书的译者李继宏所言,“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