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间开始有概念是苏苏和李想生活之后第一件碰撞出的花火,苏苏一向喜欢晚睡,尤其是周末,有时候赖床能到中午十二点,然而李想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勤奋耐劳惯了,再加上大学教书的经历,他每天准时10点半睡觉,6点起来跑步,跑完回来会给苏苏买好早点,总是等苏苏起来先吃,苏苏吃完后剩下的无论是半根油条还是苏苏不爱吃的鸡蛋黄,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从而养成节俭的李想都会一点不剩的帮苏苏打扫了,自己吃完后,再把家里的地齐齐拖一遍,看会儿书,差不多时间同苏苏一起出门坐地铁上班刚刚好,渐渐地,苏苏也陪着李想开始十点半睡觉,充足的睡眠让苏苏整个人对人生有了新的解读,她第一次发现早起真棒,出去陪李想用跑步打开一天也是件特别美好的事。
苏苏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和弟弟都是母亲一手带大,母亲为了带两个孩子长大成才,没有再婚,大苏苏八岁的李想在此刻的出现不仅扮演者情侣的角色,也无形中担当起了父亲的角色,李想心疼苏苏,总会想尽办法的为苏苏做些让苏苏特别感动的事,外面吃饭太贵,李想每天下班回来亲自下厨给苏苏做饭,为此,还学会了包混沌,做莲藕排骨汤这种相对有些费事的苏苏最爱的家常菜。
日子在两个人你侬我侬中一天天过去,然而从小各自截然相悖的生长环境和成长差异渐渐地让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不解和隔阂,苏苏从小家庭小康,母亲是英语老师,家庭范围相对轻松西化,导致苏苏对金钱没有具体的概念,虽然不会像很多同样年轻女孩子一样向往奢侈品包包和名表名车,但是发工资兜里有银子的时候的苏苏会去价格不菲的牛排店里吃份菲力牛排,会去一线咖啡馆点一杯好几十元的咖啡,然后找个晒太阳的角落读加缪的《局外人》,或者午夜来临去喜欢的清吧点杯加冰的威士忌或者德国啤酒。。。。这一切最开始都让没有同样喜好经历的李想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感,然而当苏苏被李想催促的终于搬进李想的房子后,这份新鲜感迅速化成一种和李想一贯的对金钱对时间的概念相悖的冲击力,不断的冲击着李想的心,让李想一次次的陷入焦虑里,一方面他爱苏苏,也爱她的一切,但一杯咖啡45元相比买一斤很不错的排骨回家炖出一大锅排骨汤性价比显得太不合理。同样,连平时苏苏喜欢喝十五块一瓶的原装进口的白福佳啤酒而不是三块五一听的燕京啤酒也让李想觉得透不过气。。。。
同样,李想出身贫寒,又一直在三线城市生活,就正如他喝不出原装进口德国啤酒喝燕京纯生的区别一样,二锅头才应该是想要喝酒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一瓶价格不菲的小众酒庄的性价比好的红酒。这一切也让苏苏多少有些不思其解,苏苏从一开始对李想各种勤俭由惊讶生出敬佩再到后面觉得有些过犹不及,也是招架的相当吃力。
压倒甜腻日子的最后的那根稻草比预想的来的早得多,又是一个平常的周末,李想加班回来暮色已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苏苏开了一瓶红酒蜷在沙发上在看一部电影,厨房里中午的碗还没有刷,苏苏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完全没有注意李想已经非常难看的脸色,李想放下手里的包,坐在苏苏身边,声音低沉的说,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有可能面临再一次的难关,下一步该怎么走,他很茫然,苏苏好像没有听,也好像听了,但静了一会后,苏苏突然对李想说“晚上我们出去吃火锅吧”,李想在那一刻的脸色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眼神盯着苏苏,仿佛再看一个怪物一般,然后沉痛的把头埋在双手对着苏苏说
“为什么你在这个时候还会想到吃饭?我和你说了那么多你就还在想吃什么吗?而且为什么本来就没多少钱还要出去吃?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截止,你看看你喝的这瓶红酒,又是好几百。。。。”
苏苏如同当头糟了一记闷棍一般的听着李想劈头盖脸的开始各种投诉自己的种种不好,不知道过了几分钟,李想的咆哮停止了,头再次埋在双手中,屋子里突然静的可怕。
苏苏无声的站起来,走到卧室,拿起行李箱,把自己的衣服细软一件件的收进箱子里,然后,静静的,屋子里只有行李箱下滑轮滚动的声音,这种的滚动的声音仿佛释放出一种波,将桌上苏苏刚刚倒上的那杯红酒都震的摇摆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