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在忙忙碌碌,在路上走走停停,一路的繁华遮盖了形形色色人的眼,而我们在这路的十字路口思考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也许连我们都不明白了。
从古至今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思想,而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经历过时间的打磨也仍旧无法磨平,这其中隐藏着的人性问题则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今人乃至后人的眼前,悲伤郁闷之时,夜深人静之时,我们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一些本性会在我们的脑海中走过一遍又一遍,对周围环境的思考便会在这静谧的时刻清晰的展现。
很喜欢看鲁迅的书,书中对那个时代国人的劣根性的描写很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章玄思之深,作品中蕴含的意义之广泛丰裕,并非一时一刻能够揣摩掌握。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品读先生的作品时,有不同的感受。少年时,唯觉其犀利和刀锋;现在,又觉其独特和辛酸;也许再过些年月,又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味道。观看鲁迅的书,特别深刻的是看客现象,无论是众人对一些很小的事情的围观,显示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还是对拯救自己的革命烈士的无动于衷,无一不体现一些民众的愚昧。而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在这个自有,平等,民主的时代,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人总是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当街吵骂之地是人多之地,车祸现场是人多之地,残疾落魄之人所在之地是人多之地……无论事之大小,有超过五六人观看之地定会有断断续续的人前来“观赏”,而后积少成多,四周水泄不通,但除了最里层的人能看清楚,最外层的人又能看些什么了,不过是寂寞无聊想凑热闹,亦或是想多一些和他人娱乐的话题罢了。这便是国人骨子里无法改变的东西。犹记同学讲的所经历的车祸现场,一群人在车未停住时紧紧贴住车,随着车最后的缓慢滑行而前行,每个人都关注自己是否可以挤上车有位可坐,并没注意到因为人群的拥挤,一位小孩儿摔倒在地,车的后轮无情的从他的小腿上滑过,而后,当有人发现这件事后,众人一愣,反应过来的第一动作就是把司机拉下来,让他接受众人的围观与唾骂,唾骂过后才去关注小孩儿的伤势,可是此时几乎无人记起还有“120”可拨打,只是带着一张对他同情的脸,走上前去“察看”伤情,然后口里说着“太恐怖了,太可怜了”,孩子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这些口头上的可怜。这种情况并非一两例,在中国并不少见,也许,这就是一种人性。
如今,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或大或小的一些事情总会别放大在网络上,而这时这种人性的问题也会无限放大。各行各业都有关于各种人性的问题。医学本可以救人一命,却被少数人拿来牟取暴利,犹记前两年魏则西之死的惨案,让人对医生的神圣充满怀疑;再拿我现在比较关注的行业讲,教师本是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却因一些人的师德败坏,让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忧心。可以说这些人的问题给与他同行业的人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个人的人性缺陷的放大,一方面让这个社会对人性有充分的了解,用他人的人性来对照自己的人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另一方面,让社会对这个人所关联的各种事情都无限放大,从而给人心理造成不安。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刚接触这句话时只是囫囵吞枣,一晃而过,后来,随心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多,对这句话的理解加深了许多。我想古人之言,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变,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强加给别人呢?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种族,都会存在人性缺陷的问题。口头上说着不喜欢被欺骗,却用自己的方式欺骗着别人;总是不喜欢他人在背后的闲言闲语,自己却流利的说着别人的问题;自己不喜欢别人身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殊不知自己有和他们一样的问题。这就是人性,是中国人在五千年的繁衍中夹带的问题,不可避免,却需要克制。
人性中的一些问题,不是一时就可解除,但希望可以“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