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 罗曼·罗兰

全文共796字,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罗兰前期主要代表作有:多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剧作,包括《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等8部剧本;人物传记《名人传》(直译为《英雄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及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等。他前期的作品表达了他反对战争和暴力,追求和平的思想。

罗兰后期的主要作品包括:《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母与子》、《女预言家》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积极的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队伍,成为反帝反法西斯的文学斗士。

其中《约翰·克利斯朵夫》代表了罗兰文学创作的一个顶峰,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一部“长河小说”,反映了世纪之交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象,展现了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对理想真理的追求。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从儿童时期对音乐天赋的展露,到青年对权贵的反抗,再到成年后对艺术真谛的追求,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的波折而坚定的一生,他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的衰败、艺术的否认、以及爱情的抛弃与背叛。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一生游历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当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

在这个层面上,这部小说更像是罗兰的自传,他对音乐和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同时他怀抱着伟大的理想主义和和平主义愿望,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手和笔唤醒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民,然而他和克利斯朵夫一样是一个勇敢的“失败者”。

这部小说像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的遗嘱”,罗兰也因其伟大的理想而被尊称为“欧洲的良心”。

这部小说虽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画面,但其核心还是主人公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社会关系和主人公的思想意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社会环境作为主人公完善其思想的动力在行文中隐现得当,因此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思想小说”,在这一点上这部作品与《母与子》极其相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