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却只有个大概印象,而对细节却全是模糊的,那么你其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一点儿,为什么?
因为你觉得和自己没关系,顶多觉得这个道理“不明觉厉”,归根结底是为了逃避困难而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和我没关系。以为某些观念与自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活着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逻辑是这样的:有些观念,你觉得跟自己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但反过来,若是你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就拿我经常学习的时用的一个词,教是最好的学。有多少人真正的去实践呢?因为大部分人仅仅觉得有道理,但只是有道理而已,道理是谈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不愿意去实践的人,往往是由于对道理理解的太肤浅,所以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他去实践。这种人是生活里的大多数。
而还有一种人,他们与前者比,照样是理解的不够深刻,不能清晰的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但重点来了,这些人坚信某一些人对问题的理解比自己更深刻,于是他先去尝试一下,先做一段时间看效果,而不会仅仅是停留在嘴上,在脑海里。记得有个故事是说《参与感》富盛和雷军的,雷军说参与感,富盛并不理解但一回公司就去执行了,这就是高级的人!联系之前笑来老师说的“安全感”也是这样,放弃掉一些自己的安全感与更高级的人进行合作,相信别人理解的东西比自己更高级,提出建议就先去试一试,验证一下,而不是红灯思维,挑毛病,找困难。拒绝是下意识的,是常态的,是我们自然的反应,但修行与精进的意义就在于此,认知就是让我们自己认识到我们知道的不一定是对的,从而用理性思维去进行思考。
真正的智慧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他们会习惯与给自己做伪装,要么太简单以至于被人们轻视,要么太过于有违直觉乃至无法相信,要么入门简单,精通难让人们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但又说不出个什么123来。
就像慕律效应,就像马太效应,就像5W法则,就像一字不差的阅读,说起来都是如此的简单,但像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我们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吗?问了为什么有没有发现这个道理是把积累+复利+时间的假设,作为不言而喻的背景假设呢?那么什么是积累,什么是复利,什么是时间,自己理解的清晰吗?可以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吗?这些逻辑是普世存在的,还是有针对性的?这些道理的边界,自洽范围又是在哪里呢?
是不是发现智慧入门简单,修行精进起来非常的难?所以我们在面对一个新的道理时,先不要急于批判他,显摆自己多厉害,而是先看看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的地方,先把好处都找到了,再找劣势的地方。最终还是得试试看,所以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这句诗,这不就是《精益创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