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被讨厌的勇气】第一个章节,青年和哲人的第一问题就引起了我的思考。
哲人: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
青年:为什么?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吗?
哲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青年:我吗?
哲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青年:那是怎么回事呢?先生和我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看着相同的事物吗?
哲人:是啊。看上去你很年轻,不知道有没有喝过刚汲上来的井水。
青年:井水?啊,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位于乡下的祖母家有一口井。炎炎夏日里在祖母家喝清凉的井水可是那时的一大乐趣啊!
哲人:或许你也知道,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温润。温度恒定在18度,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青年:这是环境变化造成的错觉。
哲人:不,这并不是错觉。对那时的“你”来说,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所谓住在主观的世界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
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青年:在于我自己怎样?
哲人:是的。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问题就在这里。
青年:勇气?
哲人:是的,这就是“勇气”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摸摸自己眼睛,居然也有,一副隐形墨镜,如果孩子们的墨镜是白色的,那我的墨镜可能是变色眼镜。
它有时候明亮,当我看到生活中善意的举动,我觉得我的世界是清爽明亮的,它让我内心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在浑然天成的大自然里,长成一棵绿色层叠的大树。
它有时候灰暗,当我的爸爸妈妈开始用父母的特殊指令呵斥的时候,我的世界是灰色的,因为有时候我被父母压在桌底下的5000元感动的失声痛哭,也有时候被埋怨选择婚姻和事业的不理性。其实爱和不认同,都是来自于父母对我生活的激励,他们只是希望我更好。
它有时候是黑色的,当我遭受言语攻击,甚至有了身体上的伤害时,当我被不友好的人跟踪并且恐吓时,我的大脑一片黑洞,我不相信还有这么愤恨的人或事。容许自己迎接阳光,就必须面对黑暗势力。
还有的时候,我的墨镜是模糊的,它让我看不清眼前的路。关于事业,关于婚姻,我过多的关注了他人的感受,这是多么的可怕。我们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但是我还是反复用软弱,包容一切暂时性的发生,我以为我可以改变。
其实世界不需要改变,世界就在那里,善良的人,不怀好意的人,事业、父母、伴侣、孩子,都毫无保留的涌向我,无论你在何时,在何地,世界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平和的岁月,关键是,我能有勇气摘下变色眼镜吗?
我想我可以试着每天默念:我的世界里没有观众,我只有我自己。虔诚一点,勇敢一点,谦卑一点,努力放过自己就是人生中的洗礼。